【摘 要】素質教育的根本是要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從這個意義上看,音樂教育也是一種基本素質教育。但由于深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仍對音樂這一科目存在諸多偏見,少設音樂課甚至不設音樂課。本文結合自身教育心得對素質教育與音樂教育的關系作一探討,以期能讓我們的學生都受到音樂美的熏陶,提升他們的藝術細胞,培養他們的創新性,使其感受美、發現美,以適應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需求。
【關鍵詞】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18-01
音樂教育是一種基本素質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使學生具備對音樂美的感受、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在現代提倡素質教育時期,音樂教育不可小覷。
一 提高學生記憶力,音樂教育功不可沒
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歌曲演唱、樂曲演奏、隨歌隨舞等活潑豐富的教學形式,活躍學生的身心,在提高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此外,音樂可改變人的情緒,聽一些輕松愉快的抒情曲,會使人感到全身放松,精神愉快,在這種狀態下記憶東西自然容易得多。
二 音樂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也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可見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賞識音樂,借助音樂藝術塑造中學生的靈魂,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其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等方面發生變化。如:我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氣勢雄偉、磅礴,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堅持斗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充滿著愛國主義的熱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三 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當今教學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以為音樂是和文化相沖突的,在學習文化過程中不允許學生學習音樂,認為會耽誤學習。其實不然,文化素質教育除進行專業教育外,還應通過其他方式和途徑,使學生具備除本專業以外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文化藝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修養,以達到全面發展。音樂教育即是有效途徑之一,因為音樂藝術綜合性強、知識面廣,它包含了文學、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還有嚴格的節奏規范、發聲、情感表達等技能訓練,學生可透過音樂來認識其背后所包含的知識體系,而且記憶深刻。而一個國家的音樂傳統往往和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形態密不可分,于是在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可引導他們透過音樂體會這個國家與這個時代的文化導向,以擴大其知識面。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學校教育應改變以往只通過語文、歷史、地理、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來提高文化素質,輕視甚至完全不要音樂教育的習慣性思維。
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創作是藝術的生命!”音樂教育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相當豐富,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無論是西方重和聲復調的音樂,還是中國重旋律線條的音樂,都表達著人類豐富而細膩的情感。演唱、欣賞音樂作品,都需要注意包括速度、力度、音區、復調、曲式、織體等在內的要素特點。有人把音樂表演稱為“二度創作”,把欣賞、感受音樂稱為“三度創作”,可見音樂教育之重要性。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音樂教育對于培養開拓型人才及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的奇思異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大膽創造和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并讓這一教育思想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隨著人們認識方向的轉移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音樂教育必將在全面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愿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重視音樂,學會欣賞音樂,充分發揮音樂在教育中的作用,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