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人一生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一時期教育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是家庭,其次才是幼兒園和社區乃至社會。家庭對于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情感的熏陶、知識的引導以及社會規范的指導,為孩子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此,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己的角色行為,承擔起做家長的職責。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古諺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歲以前是幼兒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以及性格等,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梢姡议L在這一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為此,我們將孩子能養成良好的自覺性作為本次活動的要點,并為此設定了一系列的活動。
第一步:針對問題,設定每項活動的培養目標,將要求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
新學期開始,通過對幼兒的觀察,發現存在不少問題,孩子自由散漫、學習不認真、不主動參與勞動、有時板凳倒了也沒有人去扶、不尊重父母等。針對這些問題,本學期初步擬訂培養幼兒自覺性的計劃,特別是在進餐、學習、勞動、睡覺等方面進行培養。
第一,給幼兒創設良好、寬松的環境。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創設和行為習慣有關的環境,如“我是乖娃娃”、“愛學習的我”、“今天我值日”、“端端正正好好坐”、“天氣記錄”、“生日快樂”等,貼近幼兒的生活;搜集與幼兒密切相關的圖片,讓幼兒在邊看、邊說的基礎上加深對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幼兒無時無刻都注意自己的行為。
第二,將內容分散到各個環節。在上課和日常活動中,不斷地對幼兒提要求,注重細節培養。提出要求,需要教師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給予表揚、及時將好的行為傳達給其他的幼兒。對平時行為習慣特別差的孩子給予鼓勵,讓他們都來學習,以發動幼兒之間互相監督、學習。例如,每次幼兒在開始游戲時,取放玩具時常常會有擁擠的現象,小朋友都想第一個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針對這一情況,我召集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對于“如何取放玩具才好”展開討論,幼兒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都知道該如何取放玩具,我便將幼兒有一次在拿玩具時的VCD放給幼兒看,小朋友剛開始還非常激動,后來慢慢看出來,老師是在放自己拿玩具的行為,都很不好意思。我便將剛才小朋友們說的如何取放玩具做了對比,請幼兒自己說說在取放玩具的時候到底怎么做才好,通過直觀的教育,幼兒明白了應該怎樣取放玩具,自己也總結出在拿玩具時應注意——玩具在拿的時候不能擁擠,要輕拿輕放等。通過這次直觀的教育活動,我發現小朋友在取放玩具的時候,爭搶現象有所改善。
第三,教師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良好的行為會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一件小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這點。開學以來我們要求平時要用普通話進行交談。有一次,我無意中說了一句四川話,我們班的一位小朋友走到我的面前,對我說:“老師你沒有說普通話”,當時我的臉一下子就紅了,連忙解釋道:“老師剛才著急了,對不起,下次一定改正?!毙⌒〉囊痪淦胀ㄔ捯渤浞煮w現了教師的模范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除了觀察幼兒的言行外,也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隨時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好幼兒的榜樣。
第二步:針對幼兒情況,擬訂家園配合計劃
在和家長的交談中,我發現有些幼兒在園與在家的表現不一樣。在幼兒園家長時常能聽到老師的贊揚,但家長往往反饋的都是幼兒在家不愛學習、不尊重長輩、不聽父母的話、愛頂嘴、不愛參加勞動、什么事情都要父母來幫忙等。針對這些意見,我和小朋友們一起開展了“誰最能干”的主題活動,請家長到幼兒園來說說自己的寶貝會做什么,在家里都幫助父母做了什么事情,還觀看了有些小朋友在家勞動的錄像,然后又和家長一起做親子活動“包湯圓”。在這次活動后,根據家長的意見,制訂了一張家園合作表,上面分別列有進餐、學習、勞動、睡覺等,注明表現好的用“★”表示,表現一般的用“√”表示,表現差的用“×”表示,一周下來,很多幼兒在家的紀錄都好,詢問家長時,家長都說為了讓孩子高興點,都給的是“★”,可這樣根本就沒有達到培養孩子的目的。我就將為什么要制訂這張表的原因告訴了家長,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理解,讓他們知道并不是一個“★”就能讓孩子好好發展,偶爾有一個“√”或一個“×”往往是對孩子的促進。
第三步:對幼兒提出更高要求,自評表現
一段時間后,我提出讓孩子自己如實填寫本周在家和幼兒園的表現。對此,小朋友之間不自覺地產生互比,比比誰學習好、比誰最能干、比誰的值日生當得好、比誰得的“★”多。一學期下來,總結出哪些小朋友進步了,哪些小朋友還需繼續努力。
一學期的努力有了成效,幼兒和老師都受益匪淺,幼兒都能很自覺地遵守各項常規要求,互相之間增進了友誼,進一步增強了為集體爭光的榮譽感。走好每一步,是我們在實踐中的體會,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和配合,幼兒將逐步形成“自覺性”的好習慣。一份耕耘一分收獲,讓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的細心關愛中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