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教育形勢下,一個沒有形成良好作業習慣的學生很難適應新的課程改革,以后也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下面,以本人的教育經歷就如何督促小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這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2007年我因工作調動,來到烏魯木齊市八十一小學,擔任一年級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作為一名新上任的教師,我常能聽到學校及周圍老師說起“養成”教育,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打好基礎,不但老師累,家長更是無從下手。
開學不久,我發現學生年齡雖小,也會鉆空子。如不交作業,孩子會說沒帶。我常想第二天交上就行了。可過了一段時間,班里越來越多的學生不交作業了,這引起我的警覺。有一天,我突然讓沒交作業的學生給家長打電話,把作業本送來。這樣他們一個個露餡了。這讓我意識到,老師的一點點疏忽,都會讓學生學會鉆空子,長期下去,就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我意識到這就是“養成”教育的一個契機。
由于缺乏經驗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這項任務交給家長去完成,但執行了不到一周時間,就半途而廢了。因為這個辦法根本沒有奏效,究其家長原因,家長總是以工作忙顧不上等搪塞過去。
通過這件事,我終于明白只有靠自己。第二天一早,我監督組長收作業,凡是沒有交作業的學生,須在全班面前說清楚原因。這是我第一次催交作業,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有幾名學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并保證今后一定改正。這個方法真奏效,第二天交作業的情況特別好,我終于可以喘口氣了。可這樣的結果沒有持續幾天,又有幾名學生不交作業,這次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聲明堅決不“放過”他們。一下課,我就看著這幾個孩子補作業,這樣持續了一個月,學生看到老師對這項工作緊抓不放,也意識到不寫作業是行不通的,于是不交作業的情況大有改觀。但時常也有反復,這是一個新問題。
任何行為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是一個循環往復、逐漸形成的過程。如何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又是擺在我前面的新問題。就此,我利用一次班會時間提出:父母每天要上班掙錢,假如他們不上班行不行?讓學生交流討論,學生回答:父母不上班、不掙錢絕對不行,如果這樣就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這時我又提出:作為學生不上學、不寫作業行不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明白了不學習、不寫作業,就學不到知識,將來就找不到工作,就養活不了自己等。雖然孩子的回答略顯稚嫩,但他們已經認識到小學生不學習是不行的。這次班會后,我不再監督孩子交作業了,效果很明顯。
如今我和學生們共處已是第五個年頭了,彼此都有了較深的了解,現在班上不寫、不交作業的情況亦極少發生,偶有特殊情況學生也會讓家長告知我。
“好習慣成就大未來。”老師要在這一階段讓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在教學工作中還有許多的問題逼著我去拿出好的辦法,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我思考了許久,和有經驗的老教師也探討、溝通過,一直沒有好的方法。兩全其美的辦法首先是減少錯誤的發生,這就要求學生作業要認真,再就是作業的講評,讓學生自己比評,要求:一是作業的錯誤率低;二是書寫規范、整潔。拿回作業的第一件事是先糾錯,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剛開始實行時,我布置的作業量少而精,主要是保證作業的質量。老師及時批改后及時講評,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糾錯,這樣實施了一周還真見效,學生也認識到糾錯并不是一件麻煩的事。我讓學生又適應了幾天,才將作業的量慢慢地恢復到正常狀態。學生畢竟是孩子,這個辦法對多數學生都見效,極個別不自覺的學生或不細心的學生仍有糾錯不徹底的現象,雖是少數但也不能讓這部分人漏網。對于糾錯不徹底的學生,我在批改作業時,特意將作業中有錯誤的那一頁折起來,發作業時我再次強調作業中有折頁,說明作業糾錯不徹底。這種方法我已使用兩年多,效果很好,最主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里,更好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有好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兩全其美”。學生養成了及時糾錯的良好習慣,我也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其他工作中去。
經過上述措施的實施,我班不交作業的情況得到明顯好轉。由此看出,學生要養成好的習慣,必須通過強化才能達到內化。在教育細節當中,我們要直接告訴學生對與錯。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老師要現場給予糾正,并教給學生規范的行為。只有這樣不斷地通過細節進行強化,養成教育才能落實到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