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及新課標對教師能力的新要求,從初中數學教學要領的準確把握、教材的靈活運用、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和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堂資源等方面,展現了創新、優化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初中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實用性和發展性原則。
【關鍵詞】課程目標 能力 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28-02
數學與人類發展、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數學的教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效果。2011年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我們數學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認真研修新課標,適應新要求,以新課標的新理念,完善教學過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準確把握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數學課程標準》主要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并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表達,過程目標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描述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知識技能目標要求學生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征,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理解并能描述對象的特征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如在“數與代數”學段中,學生將學習實數、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組、不等式和不等式組、函數等知識,探索數、形及實際問題中蘊涵的關系和規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處理和交流數量關系以及變化規律的工具,發展符號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注重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估計、求解、驗證解的正確性與合理性的過程;應加強方程、不等式、函數等內容的聯系,介紹有關代數內容的幾何背景,避免繁瑣的運算。
二 靈活運用教材
作為教師,一定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根據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才能使學生學得好、學得輕松。數學新課程標準下,我國初中數學教材有了很大變化,一本教材統天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不同版本、多樣化的教材應運而生。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編寫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確了每個學段的目標,至于每個年級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沒有做具體規定。與過去《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在內容的知識體系方面有增有刪、學習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結構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現形式方面有顯有隱。新增了蘊涵全新教育理念的“課題學習”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具有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使用原華東版教材時,勾股定理安排在八年級第一學期第十二章,但這一內容的教學必須大量用到數的開方,而數的開方與二次根式卻安排在八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三章,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多麻煩。我在實際教學中把這兩部分內容調整了順序,消除了因教材安排得不科學給學生學習造成的阻力。現在使用的滬科版八年級(上)第30頁的例題5安排的位置也很不合適,這個例題內容是分段函數,各段都是一次函數,但此階段學生對一次函數還是完全陌生的,不可能很好理解這一概念。我覺得如果把它放到一次函數之后去教學,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按這一方案實施后,感覺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對一次函數是個鞏固提高;另一方面又學習了一個新的概念,并且學生易于掌握。
三 有效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與共同探究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新課改的要求,整個初中數學教學應進行初步的探究性、創造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積極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組織、有目的的討論能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使智力達到平時難以出現的超常狀態。在討論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中學數學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專題討論會,讓學生對“如何分組”、“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如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處于什么地位,起何作用”、“學習目標的質量與小組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作出實質性的探討,并且還要進行有效的嘗試。在數學課堂上改變以前“教師講、學生練”的單一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和討論,教師講的比以前少了,但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當中,作為小組的一個成員,而不單單是一名數學教師,時而是講解者、時而是輔導員、時而是臺上的表演者、時而是臺下的觀眾。學生也會喜歡提問題,思維活動更活躍,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會更濃。
例如:在講解“例1,一輪船在港口A測得小島S在北偏東75°方向,向正東航行至燈塔B,在B處發現小島S在東北方向,若港口A距離小島S為200海里,求港口A與燈塔B的距離。”這道例題一出,學生紛紛根據方向角畫圖,畫完圖,卻不知該如何解問題,此題的解決方法由于有別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學生感到有難度。此時我抓住時機出了下面4個小問題讓他們討論,全班學生進一步交流:(1)圖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通法是什么?(3)在這個斜三角形中總共可作幾條高?(4)作哪條高構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順利準確地求出AB的長?
上面四個問題一出現,學生異常興奮,畫的畫,算的算,議的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討論、交流。教師作為參與者,也主動地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的認識不斷地起促進和調節作用。最后學生終于發現:過點B向AS作高和過點S向AB所在的直線作高,都因為無法準確地求解而宣告失敗,只有過點A向SB所在的直線作高才能順利求解,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四 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中學數學教育方式正在向現代教育技術方式轉變,這無疑對中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斷促使中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產生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想跟上信息社會發展步伐,中學數學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加工處理信息、選擇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能夠主動、熟練和經常地把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的新知識與數學課本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了解和掌握數學專業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新動向,充實于教學內容中,令教學活動更為生動和有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講“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節時,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用教具進行比劃演示,這很難把一個圖形繞著一個點旋轉180°后的圖像與原來的圖像的關系講解清楚,學生就很難理解掌握。而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讓圖像繞著一個點旋轉180°后的運動過程和結果都展示在屏幕上,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同時也使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得以豐富和加強,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對稱”的概念。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