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數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數學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教師 數學 創造性 數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39-02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和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還存在著一段距離。教師只有深刻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合理運用課程資源,融入自己的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意。
一 開發教材
現行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就小學數學教材而言,教材上的內容是面向全國的,城市和鄉村、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必然存在差別,而且有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差甚遠,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教材,就會使數學教學失去應有的活力。因此,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教師無論從哪個方面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都必須對原有教材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反復解讀,在尊重教材意圖的前提下進行二次開發。不能隨心所欲,丟掉教材,另起爐灶,絕對不能破壞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嚴密性、邏輯性。
如筆者在教學名數的改寫時,在引導學生系統學習的基礎上,以教材上的例題和習題為主總結形成了名數改寫“六法”(直接法、簡接法、余數法、合成法、分開法、順序法),并且刊登在了《學習方法報》和甘肅省主辦的《學生天地》上。
二 變換改編
三 補充教材
無論是傳統教材還是新教材,都有一定的時限性與不完整性。它需要每位教師在認真研讀、感悟、領會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并對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質疑,并進行修改。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實際,對教材的例題、材料進行充實,使之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小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往往難以判斷應該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為此筆者根據這類應用題的特征抓住題目給定的分率,從分率入手,根據題意準確判斷單位“1”,并且概括為:單位“1”,看分率;“的”字前,“比”字后;若“已知”,用乘法;若“未知”,用除法;若“比多”,用加法;若“比少”,用減法;“的”字乘,“是”字除。隨后又推廣應用到百分數應用題。
四 創造性地“用”好教材
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先明確哪些內容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哪些是學生更感興趣的、哪些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哪些是難于記憶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再來考慮如何恰當地運用教材,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事實上,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傳媒和網絡的普及,使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變得廣泛且便捷,學生的視野和生活閱歷也因此而得到拓展、豐富。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駕馭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還要有根據教材內容及結合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加工的能力,這樣才能創造性地“用”好教材。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本,多側面、全方位地分析教材,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 “唯我所用”,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也只有這樣,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新突破,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充滿創造,才能讓學生學“想學”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