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美術教育過于強調知識和技能教學,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的人文素質教育。只有美術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學生才能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本文闡述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美術 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43-02
進入新世紀,人文素質教育已從一種思想形態發展成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美術教學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和培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藝術熏陶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美術教育應承擔的最基本的功能。
一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從廣義上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面匯聚于民族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愛國),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氣節)。從狹義來說指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強調學生自己思考、感受和發現,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提出素質教育已有10余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重智育、輕德育,重功利、輕價值,重工具、輕生活,重理性、輕人性的現象仍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徐力弒母、馬加爵殺人、劉海洋硫酸潑熊等案件,到報刊、電視中時有報道的校園暴力、自殺等事件,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中小學人文素質教育缺失。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個性、教養、生存狀態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新課標將小學美術定位為人文課程,改變了過去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教育觀念,確立了小學美術的課程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小學美術新教材中的內容充滿了“人文關懷色彩”,更是對少年兒童進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
三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1.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師人文素養,促進教學有效性
我國基礎教育明顯存在著重理輕文的傾向,課程教學重理論,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實踐體驗。21世紀的美術課程改革已向著美術與文化結合的方向發展,注重對多元美術文化的傳授,并配合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提升教師人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前提。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助于教師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師自覺關愛他人、關懷社會、關懷自然,提升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綜合素養往往會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開發教育功能、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實踐者。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于美術教育能否發揮其人文教育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以人為本,在美術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
以人為本,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心感受、了解學生的需要,抓住美術教育的細節,這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新課改強調小學美術的趣味性學習,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個性的張揚。例如,在手工或繪畫課上,教師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授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內互相合作,組外彼此競爭,自主創作。在團隊合作中體現學生個性,在個性中培養團隊合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學習和創作中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3.發揮學科優勢,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當今美術教育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提高審美觀念是美術學科追求的人文素養的核心。美術教材中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凝聚的人文精神極為豐富。小學美術教材處處蘊含著人文精神,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把每一課時的人文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切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放學了》、《生命之源——水》、《植物寫生》、《讓色彩動起來》、《臺歷、掛歷的設計》、《衣架的聯想》、《我的牙刷》等課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再如,《我的好伙伴》一課,引導學生學習伙伴的含義,了解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他們懂得:只有友好往來、和睦相處,創建和諧社會,人類才能共同發展。
美術在塑造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和學生自身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美術課程更需要美術教師堅持不懈地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從而讓美術成為一種善良、直達心靈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精神生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興華.中小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研究[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8
[2]戴玉貞.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融入人文思想[J].教育學文摘雜志,2012(14)
[3]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