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杜拉的社會學習品德理論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指出兒童能夠通過替代強化獲得道德行為,其基本途徑是觀察學習。榜樣示范和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學習品德理論對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班杜拉 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59-01
美國著名的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認為:在社會活動中人類學習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行為習得的。因此,他提出最為綜合的模仿理論描述個體行為體系的建構,即觀察學習理論,也叫社會學習理論。
一 社會學習品德理論的基本觀點:觀察學習
班杜拉總結出觀察學習受四個組成過程的制約:注意過程、保持過程、生成過程和動機過程。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發生的前提條件。觀察者與榜樣的關系、觀察者的心理以及榜樣的活動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決定著觀察學習的程度。其中,觀察者與榜樣的關系特征在某方面對注意過程有更重要的影響,示范行為的生動性和復雜性、榜樣人物的魅力等都影響著注意選擇的結果。保持過程將觀察到的信息以意象和言語兩種方式儲存起來,使延遲模仿成為可能,指導學習者以后習得行為的表現。生成過程指將觀察中習得的技能轉化為行為這一反應所必需的能力,也叫復制過程,它決定了習得的東西多大程度上被轉換成表現。自我效能感是影響這一過程的重要因素。動機過程表現為個體不僅習得榜樣行為,且愿意在適當時機將習得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是否將觀察習得的能力付諸實踐。強化是主要動機過程,不僅使觀察者將注意力集中于榜樣行為的功能方面,還提供根據觀察所獲得信息作出行動的誘因。
學習者觀察學習過程不可忽視強化的作用。個體不會把他們所習得的每一件事都表現出來,社會學習理論將學習活動的獲得和表現區分開來。強化不是兒童獲得新行為的必要因素,在沒有直接強化的情況下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就能夠獲得新行為;強化是學習者表現出習得行為的必要因素。班杜拉把強化分為三種:自我強化、直接強化和替代強化。自我強化指學習者預測自己行為結果,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節;直接強化指學習者行為導致有價值的結果(獎勵或懲罰)從而受到的強化;替代強化指學習者無需親自經驗行為后果,通過觀察到榜樣行為后果從而這種行為得到強化。自我強化是內部強化,替代強化和直接強化屬于外部強化。內部強化和外部強化協同作用,影響著學習者所習得行為的表現。榜樣示范具有替代強化的作用。
二 社會學習品德理論對德育的啟示
第一,教師要為兒童樹立良好榜樣。首先,教師自身要起著良好的榜樣作用。班杜拉指出,如果榜樣被認為是可尊重的、有能力的、有很高社會地位或權力的,那么榜樣的作用就會非常有效。教師對兒童來說處于崇高地位,兒童對教師普遍存在濡慕心理,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能成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榜樣,教師的舉止神態、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會對兒童產生深遠影響。教師的示范容易被學生內化并成為自我評價標準,對學生行為起自我調節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兒童樹立良好榜樣。其次,兒童需要同伴榜樣,在兒童同伴中樹立學習的榜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兒童在活動中同伴關系最密切,互相接觸的機會最多,常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他們所佩服的同學,同伴群體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師要為兒童選擇良好的同伴榜樣,促使兒童在觀察模仿良好同伴榜樣中養成良好習慣。再次,教師要強化榜樣行為,關注兒童習得行為的展現。兒童習得榜樣行為后更重要的是愿意將其復現出來,因此教師要關注動機過程,設置外部強化動機。如提供各種表彰或以言語贊揚,學生為了得到這些表揚更愿意表現他們所習得的行為。
第二,重視家庭教育對兒童品德學習的作用。家長是兒童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語、行為、態度等日常表現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父母的言行是兒童觀察學習的最初來源。如果家長用體罰的方式教育兒童不要打架,結果卻是兒童從父母的體罰方式習得了攻擊性行為,使打架行為變本加厲。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點滴中應注意身體力行,為兒童的品德學習做好示范。
第三,加強環境建設。班杜拉認為,個體的行動是主體、行為、環境三種因素交叉互動的結果,他強調兒童的道德教育要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因此端正社會不良風氣、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對于兒童道德教育有重大意義。而對于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傳播媒介,教育者則需要為兒童選擇良好的榜樣案例,讓學生多接觸形象生動的正面社會教材,避免不良媒體內容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B.R.赫根漢、馬修·H.奧爾森著.學習理論導論(崔光輝等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馮文全、徐東.論班杜拉社會學習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