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中國出境游市場總體特征,分析了中國游客對東南亞旅游市場的影響,認為中國游客可以緩解東南亞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二元結構失衡以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東南亞 中國游客 出境游
【中圖分類號】F59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91-02
自1990年開始,隨著中國采取ADS(Appointed Destination Status)政策,對國民出境旅游逐步開放,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為較早列入ADS的國家,因此中國游客到東南亞的出境游市場發展最早,已成為中國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一 中國的東南亞出境游市場總體特征
1.邊境游發達
東南亞國家中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國均與中國毗鄰,因地理鄰近、陸路交通開發較早及簽證便利形成邊境旅游,促使我國邊境地區早期開發團隊旅游線路,也促使了后期開發的自駕車邊境游和自行車邊境旅游項目的發展。
中越兩國間的旅游合作就是由邊境旅游逐漸發展起來的。早期中國與越南旅游合作的區域很小,由于政策的限制和交通的不便,兩國吸引對方游客所到的地方都是相鄰的省市區,如我國到越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河內、下龍灣一帶的北部地區,而越南赴華的游客也主要到廣西、云南等交界的臨近地區。雙方游客往來不僅地域狹小,而且人數也不多。但經過多年的發展,越南在中國出境游市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越南在1996年成為中國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開始把越南作為出境旅游的首選目的地。
2.發展速度快
中國游客到東南亞旅游的出境游市場發展較早,其中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為代表。泰國的中國入境游客1997年有452510人次,2007年上升至907117人次,除了2003~2005年受“SARS”的影響中國游客有所下降外,十年間的升幅近一倍;中國到新加坡的游客從1991年的42333人次十年間以超過10倍的升幅達2001年的497398人次,此后逐漸升至2008年的1078742人次;到馬來西亞的中國游客2005年是352088人次,2006年則上升至439294人次。東南亞其他國家入境的中國游客也有較快的增長。
3.旅游形式多樣
總體來看,中國游客到東盟的旅游市場以大眾旅游市場為始,從多目的旅游線路,如傳統的“新馬泰”旅游組合,轉變為較固定的線路,形成單一的目的地,且多為度假觀光勝地。
首先,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中,泰國的旅游形式最為多樣,但是以海濱休閑度假為主,購物和餐飲為輔,包含宗教崇拜、森林探險、泰式按摩、人妖表演和大象表演等旅游活動;新加坡的旅游形式以會議旅游為主,購物餐飲和城市觀光為輔;馬來西亞的旅游形式以觀光休閑為主,主要集中在吉隆坡、馬六甲和檳城三大旅游城市;印度尼西亞以海島、海濱休閑度假為主,尤其以巴厘島聞名;文萊的旅游形式以歷史文化觀光為主,停留時間短。
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中,柬埔寨的旅游形式多以觀看吳哥窟為主的單一旅游;越南的旅游形式主要是邊境旅游,包括自駕車旅游、自行車旅游等;老撾也以邊境旅游為主,多為到瑯勃拉邦觀光休閑的單一旅游路線,也包括自駕車旅游;緬甸的旅游形式也主要是邊境旅游,由于緬甸特殊的政局因素,中國游客到緬甸旅游限制為團隊旅游,以觀光為主。菲律賓雖然經濟比老撾等國強,但是旅游形式單一,主要是海島、海濱旅游,旅游活動包括潛水、休閑度假等;也有游客以越南、老撾或柬埔寨作為東南亞旅游的始發站或者末站,開展或結束東南亞多國之旅。
4.與歐美游客存在時空差異
中國游客赴東南亞旅游的旺期如國慶等黃金周,正是歐美游客的出行淡季(其旺季一般在圣誕假期等)。而且在旅游活動的空間選擇上,中國游客集中在大眾旅游線路上,而歐美散客傾向于小眾線路上且樂于開拓新旅游點。并且中國游客在同一個目的地停留的時間較短,歐洲游客會在一個目的地停留較長時間,中國游客選擇的住宿點多為三星級酒店,而歐美游客主要集中于高星級酒店或度假區或當地小旅館,因此形成空間上軌跡相異以及空間停留的差異。這種時空上的差異填補了東南亞各國的旅游淡季,使其旅游收入得以平衡和穩定,同時保證了當地不同地域人口的就業。
5.散客游、自助游成為重要力量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隨著旅游信息的高度流通和廉價航空線路的出現,東盟成為中國游客進行散客游和自助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據筆者多年對亞航、虎欣航空等廉價航空公司的關注,許多中國自助游客到東南亞各國的機票很便宜,比如2009年從廣州往返吉隆坡的總票價平季為400元人民幣,2008年到泰國的單程票價平季低至300元人民幣。由此可見,廉價的航空費用的確對逐步發展的東盟自助游帶來了促進作用。散客游、自助游為引導中國游客的空間擴散奠定了基礎。
二 中國游客對東南亞旅游業的影響
1.經濟影響
較大的中國游客市場份額在當地旅游收入中起重要作用,促進當地旅游收入。據東盟秘書處2007年的統計顯示,當年越南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13.40%(排名第一)、新加坡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10.83%(排名第二)、老撾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3.38%(排名第三)、泰國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6.27%(排名第四)、柬埔寨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5.88%(排名第五)、印尼的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占4.19%(排名第六)。由此可見,中國游客市場份額在當地旅游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中國游客市場的發展壯大了當地很多針對中國人的商業活動,比如中文導游或翻譯、中餐館、售賣中國日用商品的小商店,這一系列的商業活動可以對當地經濟帶來正面的促進作用,均可表現在整體旅游產業的成熟與發展、引進投資以及增加稅收等方面。
2.區域發展
中國游客在東盟旅游的主要特征是空間上高度集中,因此中國游客對東盟區域發展的影響尤為突出。由于中國游客的出行集中在少量的點,散客也偏向常規的線路,因此促進了核心區域的發展。在對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國的區域發展的影響中突出表現為邊境的繁華,如緬甸與西雙版納的小勐臘、越南邊境游旺區的下龍灣、老撾邊境干線“南北走廊”及瑯勃拉邦等地區。
3.資源影響
有別于歐美游客分散性的旅游行為,中國游客以團隊旅游為主的旅游行為過度集中在若干旅游點和旅游線路上,且路線固定。這容易給旅游點造成擁擠,并對當地旅游接待設施造成壓力,超出旅游地承載力。由于旅游行為的過度集中、不均衡,使得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過度使用或荒廢,無法發揮資源本身的游賞體驗價值及其旅游經濟價值,最后造成資源破壞或浪費。
此外,由于中國游客在東南亞國家旅游對文化興趣不大,多偏好度假地及餐飲,因此海濱被過度開發而民族文化旅游地卻因較少游客而相對發展緩慢。
4.文化影響
由于中國游客市場越來越大,東南亞各國針對中國游客的商業活動不斷增加,給當地的華人華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業機會,華人文化也在當地得到發展。一方面中國語言和文字在當地被更多的人學習、交流和使用,多用于中文旅游導游或翻譯以及旅游產業中的其他相關商業活動上,一些當地商鋪和商業宣傳資料上同時使用地方方言和中文。此外,東盟各國的旅游商品的特色不斷與中國旅游文化相借鑒,出現了許多中國游客偏好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在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常見的中國式的繡花圍巾。
此外,中國游客在東南亞等國旅游時不尊重當地文化習俗、不愛護旅游設施等不文明行為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5.社會影響
中國游客市場的發展,讓女性和兒童更多地參與到旅游產業中,尤其是黃金周期間大量的中國游客到來,改變了當地的就業及工作分工結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性勞動力和兒童的學習、工作狀況。此外,更多的華人經商及外來人口遷移至旅游目的地也對當地社會在中文教育、通婚、社區形成與變化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 結論
東南亞各國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的空間也很大,其旅游發展體現出二元結構,表現出大企業和小企業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在東南亞旅游業的發展中,除了關注游客數量、旅游收入等經濟數據外,更應該重視旅游結構的發展以及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東南亞旅游業發展中,中國游客對其影響更體現在中小企業和當地民營企業上,除了對當地旅游經濟有促進作用以外,還能夠協助緩解其旅游二元結構的失衡,以及協助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旅游合作中應重視東南亞國家旅游地中小企業及當地民營企業的發展,把其融入旅游發展規劃當中,在各項旅游合作當中不僅需要大企業的合作,還需要加入許多中小企業及當地民營企業合作。為中小企業及當地民眾提供、建設基礎設施,實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如引導更多的游客選擇當地民辦的Guesthouse為住宿點而非高星級酒店,選擇當地民辦的小商店以及從當地居民處購買旅游紀念品而非在大型旅游紀念品商店購買等。通過多方的合作,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Sparks B.Pan G.W.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Unders-tanding their attitudes, constraints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J].Tourism Management, 2009(30)
[2]Kim S.S, Guo Y.Z.Agrusa,J.Preference and positioning analyses of overseas destinations by mainland Chinese outbound pleasure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44)
[3]鄒春萌.試析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旅游競爭力[J].東南亞縱橫,2007(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