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文學批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話語方式從獨白走向復調,批評視角從地區走向國家,批評主體由科班走向大眾,從而獲得了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經過各地文學批評界的共同努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把握社會前進脈搏,捕捉心靈成長動向,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見證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壯大。
遼寧雖算不上文學大省,但在創作和批評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僅從批評角度來講,遼寧批評界在近幾年舉辦了各種會議,開辦了各類雜志,來討論文學批評方法和思潮的新變化,在遼寧文學理論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評熱潮。首屆文學產業鏈主題會議、遼寧省兒童文學會議、各個作家作品的研討會、創作界和批評界名人進入各大高校講堂進行演講等活動,卓有成效地為遼寧文學批評開拓了嶄新的空間。一些有前瞻性的批評家從文化、文學史或社會學角度對新時期文學批評的格局和動向做了清晰的梳理和引導。《當代作家評論》雜志自創刊以來,逐漸成為遼寧文學的領跑者。《藝術廣角》、《遼寧文藝界》、《遼寧文藝界年鑒》等也都通過刊載最前沿的文學批評文章來傳播新潮文學理念,見證了遼寧批評家深度參與文學變革的自信,以及呼應文學批評大格局轉換的自覺性和靈活性。通過一系列的討論,遼寧批評者的視野有所開闊,理論水平有所提高,批評觀念也有所更新。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幾代遼寧批評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可以說,文學批評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作為衡量我省文學發展程度的重要方面,文學批評真正繁榮包含著多方面的因素,這不僅表現在批評隊伍的壯大活躍而不羸弱沉寂,批評文章的豐厚深刻而不空洞平庸;還表現在批評平臺搭建的廣泛完善而不局限欠缺,批評觀念的鮮明準確而不模糊偏離;以及批評方法的先進多元而不陳舊單一,批評對象的豐富多樣而不狹隘匱乏。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遼寧文學批評時,批評家的人才濟濟、批評陣地的廣泛拓寬卻反襯出批評方法的缺失和貧瘠。所以,要遼寧文學呈現更加繁榮發展之勢,從批評方法角度來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突破批評方法的發展瓶頸,方法意識的加強是前提。文學批評的方法是文學批評的根本問題之一。俄國作家契訶夫曾說:“要緊的倒不在于他有明確的見解、信仰、世界觀,要緊的在于他有方法;對于從事分析的人來說,如果他是學者或者批評家,方法就是才能的一半。”反觀遼寧文學,從老一輩的徐振強、李作祥、殷晉培、辛曉正,到王宗紹、周景雷、張學昕這些新時期的中流砥柱,他們都致力于文學批評的學理化、時代化發展,努力為遼寧文學批評的繁榮添磚加瓦。然而實際情況卻差強人意,在看似繁多的批評文章當中,主動運用批評方法來分析研究作品的上乘之作寥寥無幾;在看似壯大的批評群體之中,缺乏方法意識的批評家大有人在。
所以,加強文學批評的方法意識是遼寧的批評者的首要任務。我們不但要在意識層面認清批評的本質和學科特點,即批評本身就是以方法為手段進行操作的,而且在面對批評對象時,要以作品本身為出發點,在宏觀上把握作品價值,有意識地將批評的尺度、標準、規范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論基礎上,對具體的文學現象做具體的分析和解讀,創造具有個性的批評內涵,形成與眾不同的批評理念,達到觀點、材料、方法、題旨統一,思想深刻而情致意蘊并存。
其次,遼寧省文學批評要想謀求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在把握現有批評方法的發展脈絡的基礎上,要及時、廣泛地學習新興批評方法,努力促進方法的多元化是批評發展的后繼動力。文學作品作為表現思想情感、反映社會內容、包含作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多元綜合整體,有著被多重解讀的可能。越是具有深刻內涵和獨特形式的作品,就越可以從不同層面進行闡釋和批評,各種角度、方法之間可以相互通融、綜合,實現博采眾長,優勢互補。如李作祥的《文體的覺醒和人的覺醒——評謝友鄞的小說》、許振強的《金河小說的社會心理向度》、李震的《王小妮:“活著”及其方式》等,都在方法的運用上顯示了不俗的功力。
此外,面對經典的傳統批評方法和新興思潮的交流與碰撞,遼寧批評家既不應將某一種方法奉為圭臬,也不應對新的思潮和方法嗤之以鼻。而是應做到既能以一種虛懷若谷、兼收并蓄的胸襟,從中國綿延已久的優秀文學批評觀念中提煉精髓、接續血脈,又能跨越地域的限制,將文學批評的新鮮給養注入其中。
當一位批評家掌握了不同的批評方法,他將擁有宏闊廣博的批評視界、深邃厚重的理論思想和獨到精當的文學見地,其批評文章也會從單薄變得立體豐滿;而當掌握多元批評方法的批評家由一位擴大為一個群體的時候,遼寧文學批評必將迎來極大的發展。能在立足本土的同時,對文學作品做多維度、多方向、多角度的認識和考察,使文學批評包含最多的創新、最少的效仿、最多的個性、最少的一般、最多的例外和最少的常規。研究作品的外部與內部,包含創作的共性與個性,兼顧思維的邏輯與非邏輯,整合心理的常態與變態,注重文學現象的必然和偶然的多元豐富整體。努力開拓本土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空間,將遼寧文學批評的聲音傳遞到整個中國,使其走向更開闊和更遼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契訶夫.契訶夫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78
[2]〔法〕羅杰·法約爾.批評:方法與歷史(懷宇譯)[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