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政府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外交和政府公共關系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筆者以此為背景探討了新形勢下做好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理念上的轉變,提出了以民族文化、行政效益、和諧共贏為核心的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理念。
【關鍵詞】新經濟全球化 中國政府公共關系 核心理念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200-02
“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雖然至今仍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回避的。中國一直以來都積極地融入經濟全球化。時至今日,隨著更多的資本輸出和消費市場的全球化,人類社會已進入“新經濟全球化”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中國政府也在逐步實現與全球化接軌,并希望能在和平崛起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國責任。與之相應,隨之而來的將是中國外交和政府公共關系將要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探討新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的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中國要想在新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做好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必須在觀念上,準確地說是在核心理念上有所轉變。傳統的政府公共關系將信譽理念、服務理念和公眾理念作為核心理念。但是在新經濟全球化讓政府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信譽理念、服務理念和公眾理念只能作為一切公共關系(包括政府公共關系)的一般理念,取而代之的將是以民族文化、行政效益、和諧共贏為核心的政府公共關系理念。
一 民族文化理念
公共關系并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學科,公共關系學是從美國走向全球的,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在我國,公共關系學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無論從學術角度還是從實戰的角度,目前我國公共關系學中的自我創造成分都還非常有限,遠沒有達到形成高度發達的中國本土化公關體系的程度。這個本土化公關體系的形成應有一個民族文化積淀作基石。
亨廷頓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世界幾大文明的歷史、現狀,并以表格的形式標示其現代形態和性質,如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等,都無一例外地做了標示。唯獨沒有標示現代中國文明的形態和性質,而是畫了一個“?”。這個符號并不是對中國文明的質疑,只不過在他看來,中國已經沒有了文化自我。對于這個“?”,筆者不置可否。但是,隨著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公共關系涉外性日益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公共關系尤其是中國政府公共關系能否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充分發揮作用,顯然要取決于公關理念中的民族文化成分。
在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理念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行為。既可以對外宣傳中國的東方經典文化,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國人在借鑒西方文化理念的同時迷失于某些低俗文化和世俗價值觀。同時,這種融入民族文化的政府公共關系理念及政府的權威性也可以為中國其他類型的公共關系的工作思路樹立一個本土化的榜樣,這對于日后我國本土公關文化的積淀及其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二 行政效益理念
“效益”這個詞可以分解為效率和收益。行政效益,簡單來說就是行政效率和行政收益。有人說,政府不是企業,只需要講效率不必講收益。但是筆者認為,既然政府公職人員及其行政行為拿的都是納稅人的錢(財政),那么他們就必須為納稅人的收益(更多的是潛在收益)著想。政府公共關系工作是行政行為的一部分,理應講求行政效益。
隨著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中國公眾的價值尺度和觀念也在與國際接軌,公眾的民主意識和納稅人意識在覺醒。公眾對政府行為的評價也不再僅停留在取之于民的財政稅收是否用之于民,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用得怎么樣,即效率和收益(更多的是潛在收益)問題。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一直都在強調提高行政效率。但在21世紀的今天,政府運行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孔不入的大眾媒介引導著公眾關注著政府的一舉一動。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國內外媒體的一片嘩然并且窮追猛打。這將造成政府形象的極大損失,也很可能進一步影響本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對此,政治體制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中的中國政府要充分提高警惕,絕不能輕易給外界詬病的機會,盡可能避免由政府行為導致公共危機事件的發生。
筆者認為,中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要在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上大做文章。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不能只是單純地強調行政效率的提高,應該將行政效率的提高與行政效果的改善并重。作為一個人民民主的國家,政府要勇于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質詢。政府要向公眾說明自己做了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做,為什么要做,做得怎么樣,取得了什么效果,獲得了什么收益(或潛在收益)。這顯然應成為日后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一個核心理念,即行政效益理念。
三 和諧共贏理念
“和諧共贏”是200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提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概念的提出也預示著未來“經濟全球化”時代之后一個更高層次的世界“和諧共贏”時代的到來。
筆者將“和諧共贏”列為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基于這樣的國際大背景。
可以預見,“和諧共贏”時代的國家利益仍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只為本國利益著想,不考慮他國利益的行為將很難獲得任何收益(或潛在收益)。在絕對利益最大化不可能的情況下,如何在各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的博弈中獲得相對利益最大化是各國政府對外公共關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國政府在進行對外公共關系工作的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為對方帶來收益的同時我們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我們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能給對方帶來什么收益。這是一個觀念上的轉變。這個觀念的轉變對于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中國“和平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中國政府仍是以服務本國公眾為根本目標。但是,在以服務本國公眾的同時要先有服務世界的意識,并且從服務世界的過程中為本國公眾謀福祉。這應是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和諧共贏理念的本質。
以上關于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政府公共關系核心理念的觀點僅是一家之言。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學的發展和進步需要我們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大膽地設想和創造。即便是錯誤的設想和創造,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但筆者始終堅信,基于民族文化、行政效益、和諧共贏三個核心理念的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策略將是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之福。
參考文獻
[1]謝景芬.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公共關系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01(9B)
[2]黃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政府公共關系的影響[J].探求,2005(3)
[3]吳江.構建和諧相處社會——發展政府公共關系[J].國際公關,2005(1)
[4]羅天然.WTO與政府公關[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2(5)
[5]劉文光.試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公共關系[J].理論導刊,2001(11)
[6]段郴群.論政府公共關系的有效性[J].地方政府管理,2001(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