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漢字筆畫“豎彎鉤”為例,通過對外國留學生易錯字例進行歸類分析,發現留學生在漢字書寫中存在的一些類型化的偏誤,利用字源分析可以更加有效地幫助留學生理解偏誤產生的原因,并且自覺地避免同類偏誤的產生,從而提高漢字學習效率。
【關鍵詞】字源 漢字教學 偏誤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03-02
漢字既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難點。留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常常出現類型化的錯誤,包括筆畫數目、筆畫形狀錯誤、筆畫關系錯誤、部件錯誤、結構錯誤等。張靜賢教授歸納的《外國留學生易錯字表》共收外國留學生易錯字例275個。筆者對這些錯例和平時教學中發現的漢字偏誤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偏誤的產生是因為留學生對漢字的字源知識缺乏了解,如果根據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字源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避免類型化的偏誤。
本文從留學生書寫漢字時出現的與“豎彎鉤”有關的偏誤入手,分析偏誤的類型和產生的原因。
一 偏誤類型
下面將留學生出現的偏誤歸分為四類:a類:(元)、只(兄)、(光)、(先)、(堯)、(竟);b類:(共)、(興)、(兵)、(具);c類:(機)、(憑)、(凳);d類:(英)、(換)。
a類是把乚誤寫作丶;b類是把丶誤寫作乚;c類是把乚誤寫作橫折彎;d類為其他,不在前三類的歸于此類。
二 偏誤產生的原因
根據筆形,可以把偏誤分為四類,而這些偏誤的產生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就是留學生對字源知識缺乏了解。我們對“兒、、幾”三個字的字源進行分析后,就會較容易解釋這些偏誤產生的原因。
1.兒
a類偏誤的正字都以“兒”為部件,留學生常常把“兒”的最后一筆“乚”誤寫作“丶”。
兒:象形字。甲骨文的“兒”字是一個面朝左站立的大頭娃娃,頭頂的中間是開口的,代表嬰兒的“頭囟未合”。
下面左邊一筆表示嬰兒的手臂,右邊一筆表示嬰兒的軀干和腿,因此這一筆要寫得長而彎曲。
由“兒”作部件的漢字有很多。比如:
元:象形字。最上面一橫表示頭部,下部是一個面朝左而側立的人。本義“元首”。
兄:象形字。像面朝左跪著的一個人,上部的“口”表示張口禱告,“兄”是“祝”的初文,而后才假借用作“兄長”義。
先:會意字。下部是一個面朝左的人,人頭上有一只大腳,表示走在人的前頭,所以為“先”。其后引申為時間的先后。
光:會意字。下部是面朝右跪著的一個人,人頭上有一把大火在照耀。“光”的本義是“光明、光亮”,后引申為光彩、光榮。
堯:會意字。上部是兩堆土,下部是面朝左的一個人。“土”本身有“高”的意思,“土”架于人上進一步表示“高”的意思。《說文》:“堯,高也”,最高明的人被稱為“堯”。
竟:會意字。上部的“言”(上古“言”與“音”同字)為樂器之形,下部是“人”,表示人奏樂。后引申為“樂曲盡”義,再進一步引申出“完結”、“終了”義。
通過對上述漢字的字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漢字都與“兒”表示的“人”的意義有關,也就容易理解和記住這些漢字的最后一筆要寫得長而彎曲。學會了這幾個漢字又可以幫助留學生快速記住以這些漢字為部件的漢字。比如:
留學生最常見的漢字偏誤之一是把“見”誤寫作“貝”,而且書寫帶有“見”部件的其他漢字,如“現、覺、寬、規、覽、觀”時,把其中的“見”寫成“貝”。
見:象形字,下部是一個面朝右跪坐的人,上部是一只橫著的大眼睛。如果學生了解了這點,留學生就比較能記住“見”的最后一筆是長而彎曲的豎彎鉤,也就不會在上述漢字上出現錯誤。同時留學生也會把“貝”誤寫作“見”,把“貴、財、貨、貫、貧、貿、賀、資、賤、賦”的“貝”誤寫作“見”。
貝:象形字,是兩扇貝殼的形狀,本義是“貨幣、財物”。如果留學生了解、發現上述漢字都跟“錢財或貴重”義有關,就不會誤寫作“見”了。需要注意的是“賞”字,留學生可能受到“觀賞”詞義的影響,認為“賞”是“看”的意思,其實“賞”的本義是用財物“賞賜”,所以下部是“貝”,不是“見”。
2.
“(音同‘鞏’)”字,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充當一個字的部首。
:會意字,是左右兩只手對舉的樣子。
由“”字做部首的字常常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的意思,一般寫成“ ”或“廾”或“大”。當“”寫成“ ”,如“共、興、兵、具”,就很容易與部首字“兒”混淆,因為它們都常常出現在漢字的下部,字形上的差別只是最后一筆不同。如果留學生了解了這些漢字的字源,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
共:會意字,像左右兩手捧著一件物品。本義為“供奉”,而后引申為“恭敬”。
興:會意字,是四只手抬著一個器物,本義是“抬舉”,而后引申為“興起、發動”。
兵:會意字,上部的“斤”表示一把大斧頭,下部是兩只手,表示雙手持斧。本義是“兵器”,而后引申為“軍隊”。
具:會意字,上部是“鼎”,下部是兩只手,表示雙手持鼎,本義是“準備”,而后又引申出“器械”,再引申為“全部”。
留學生需要了解的一條規律是:“ ”的最后一筆是丶,因為它表示的是右手,所以筆畫短而直,“兒”的最后一筆是乚,因為它表示的是軀干和腿,筆畫長而彎曲。
3.幾
c類偏誤是把橫折彎鉤誤寫作乚。“幾”和“兒”雖然字形相似,但是,幾:象形字,像短而小的桌形,可以坐、臥、靠或放置東西。
第二筆橫折彎鉤中“橫”的部分表示桌形的平面部分,而“兒”中間的空隙表示“頭囟未合”。這樣細小的差別不但生動地表現了漢字表意性的特征,在漢字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這樣的字源分析也可以巧妙地融合文化教學的內容。留學生掌握了“幾”字的字源知識,不但可以避免c類偏誤的產生,而且還比較容易記住以“幾”為部件的下列漢字,比如:凳、憑、饑、肌等。
4.其他
本文對d類偏誤只舉兩例,其實這一類偏誤遠多于此。舉這兩例只是提醒學生們意識到漢字字形演變的復雜性。有些留學生把“英”的“央”、“換”的“奐”的最后一筆都寫成乚。但通過分析字源,可以發現這兩個偏誤產生的原因并不相同。
央:會意字,上部表示處所,下部是“大”,像一個雙臂伸平正面站立的人形。“央”表示一個人站在中間,本義為“中央”。
奐:會意字,上部是“夐”的省略字形,表示“尋求”。下部是“”字,表示兩只手,在楷書中寫成“大”。“奐”的本義是“換取”。
雖然兩個字的偏誤呈現出的狀態相同,又都與“大”字有關,但“大”在兩個字中的意思并不相同,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習漢字字源知識。
三 余論
漢字已成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攔路虎”,在非漢字圈國家的學生看來,漢字數量巨大,結構復雜,沒有規律。其實通過漢字的部首,古人已搭建起了漢字的結構體系,與“部首”相關的漢字教學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試圖從“筆畫”這一個更小的單位入手,嘗試解決一些“部首”教學法不能或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如留學生在筆畫的方向、筆畫的尺寸、筆畫間的關系、筆畫的數量等方面出現的偏誤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靜賢主編.漢字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2]左民安.細說漢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