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包含了知識的傳授、技能的獲得、思維能力的提高、靈魂的塑造以及對于教育過程的享受。教育的核心就是對人靈魂的塑造,是尋找人生的激情與力量,也是尋找人生的智慧與樂趣,是尋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是讓生命變得神圣、崇高、有意義。
【關鍵詞】教育的核心 生命的意義 心靈的成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200-02
在一個孩子由幼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中,周圍的很多人都想對其實施教育,以使其更能適應這個社會,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針對各式各樣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觀點的討論不計其數,甚至讓有些家長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一 明確教育核心思想的必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長、老師以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今天好好學習是為了有一個好的成績、考一所好的學校、找一份好的工作、過上優裕的物質生活。這樣的教育思想貌似合情合理,但結果常常不好,原因是這樣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典型的“豬式教育”。豬就是為了生存而簡單重復著一種生活模式,那就是餓了就吃、吃了就睡,豬除了表達“餓”以外基本沒有什么問題了。孩子們想到今天如此努力學習的目標竟是過上豬式的生活,當然不愿意付諸努力!人與豬不同,人不僅要生存,而且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那就是會問:為什么活著?就是天生想感知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人首先應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如學習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一己之長來為社會勞動,從而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但如果人生的內容僅僅如此,那么不過就是一個動物而已。然而,很多大人就是以這種動物式的生活方式存活一生的,終生僅僅是為了生存。人的智慧、潛力要想很好地發揮,必須擺脫這樣的生存理念,樹立堅定而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地去探究“活著為什么”,對這一問題探究的深淺不同,人生的結局也會隨之不同。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教育首先關心的應是孩子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是孩子怎樣活著!
教育包含了知識的傳授、技能的獲得、思維能力的提高、靈魂的塑造,以及對于教育過程的享受。其中對靈魂的塑造是教育最高的追求,教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教育的核心就是對人的靈魂的塑造,是尋找人生的激情與力量,也是尋找人生的智慧與樂趣,是尋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是讓生命變得神圣、崇高、有意義。
二 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們的人品和道德
要想塑造孩子們的靈魂,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把培養孩子們的人品和道德放在學習成績之上。學習成績只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方面,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的考試成績,更應該包含使孩子成為一個與周圍世界和諧相處的人,一個對周圍的人有價值和意義的人。可以設想一下,我們是想做一個備受歡迎的人,還是一個處處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長無形中都在教孩子占小便宜,教孩子怎么想辦法超過別人,把別人踩在腳下。最后的結果是,孩子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怎么生存。你給孩子什么樣的思想,孩子未來就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分數的一時好壞,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去看,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別。真正能把孩子一生的距離拉大的,還是他的為人處世的品質問題。在這方面,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如父母如果勤奮好學,樂觀勇敢,孩子將來也會如此,反之亦然。作為教師,都會傳授知識,但如果只是傳授知識,這是最低層次的教師。更高層次的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外,會讓孩子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啟迪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學會觀察、分析、思考和總結,真正在思維能力上幫助孩子提高。但最高層次的教師還是那些能言傳身教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樂趣,從根本上幫到孩子的人。這樣的教師才是習總書記講的“總開關”,這也應是每位教師自身努力的目標。而對于社會風氣建設的要求,希望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夢想。
三 教育應讓孩子們學會吃苦、敢于吃苦
如果把生命、財富、地位等全部都交給孩子,他們也不一定會幸福,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并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以及享受達到目標后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孩子們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孩子的很多表象,如懶惰、不愛學習、遇到困難就退縮等,實際上就是不愿吃苦的表現。不愿吃苦的人不想改變,總想沉浸于他已習慣了的舒適氛圍里。教育者要鼓勵孩子去勇于突破自己,讓他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不是告訴他要去追求成功、優秀、卓越,而是要把成功、優秀、卓越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靈深處,讓它們與孩子的生命融為一體。先讓孩子享受到適量的成功、優秀與卓越,他才會渴望更多的成功、優秀與卓越。讓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精彩,源于不斷的努力,把艱辛的勞作看作生命的必然,即使沒有收獲的希望,也可以心平氣和地繼續。我們要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和社會禮儀,鼓起勇氣,運用智慧,去和一切艱難困苦作斗爭,才能獲得更加幸福的人生,而沉溺于安逸懶惰中才是真正苦難的開始。
四 進行心情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心靈的成長,除了培育孩子的人品道德和吃苦精神,還需培養孩子對生命的熱愛——進行心情教育。作為教育者,應永遠探尋一種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促進孩子的進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讓孩子感到活在世上很美好。這就離不開教育者的鼓勵和信任,以及優秀的人類文明的熏陶。今天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知識教育,這種教育對于孩子們的幸福、快樂和成就感來說是嚴重不足的,是跛腳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教育來補充。所有的教育者都應讓孩子們感知到:人生有著神圣而崇高的意義與價值,不同的人類文化傳遞著同樣的真理——每一個生命都是偉大的,這是父母最應傳遞給孩子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們成長,讓他們去創造幸福、快樂、有成就感的生活,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只是一個考名校、上名校的人。
總之,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動物到人,包括三個方面:求知——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求善——學會與人相處、實現共贏;求美——學會創造。簡之,教育的精神目標就是《易經》里講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讓孩子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處事勤奮、努力學習、刻苦工作,就是與人和睦相處,勇于承擔責任,懂得感恩,懂得愛,能包容與接納等。教育實際上不僅僅是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情,是人的不斷學習與追求。
參考文獻
[1]楊芷英主編.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