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進化論是20世紀40年代左右興起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其主要的理論觀點對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學校布局等方面具有啟發性意義。本文先對新進化論興起的背景、主要內容進行了概述,然后探討了新進化論對民族教育的發展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新進化論 懷特 文化生態學 民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18-02
一 產生背景
19世紀后半葉,古典進化論占領著文化人類學整個領域。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遭遇大蕭條,人們認識到社會不可能像進化論所說的那樣一直“進步”,進化論開始受到抨擊并逐漸走向沒落。20世紀中葉“二戰”后,興起了很多擁有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國家,帝國主義國家對它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相當重視。于是,進步和發展重新被人類學家提起,受到理論界和當權派的重視。
新進化論是對古典進化論批判性的繼承,它與古典進化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繼承是因為兩者都主張人類的社會和文化是進化、發展的,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進步。同時,他們也批判古典進化論關于社會進化原因和方式的觀點,即摒棄了古典進化論堅持的“人類心理一致說”,認為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化的原因,不是由于人類心靈能免受外界干擾而獨立發展,而主要是能量和技術的推動作用。
二 主要理論觀點
懷特扛起了新進化論的旗幟,斯圖爾德發展了該流派的理論,而他們的學生薩林斯和塞維斯綜合了兩位導師的理論,最終共同形成了新進化論學派。
1.文化說
新進化論主要代表人物懷特非常重視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的結構和過程都是文化的功能”。①文化理應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懷特強調,“人類行為并不隨機體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隨著超有機體的文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人類行為是文化的函數:B=f(c)”。②可以看出,懷特重視文化對個行為的影響,不是個人制約文化,而是文化控制著個人。象征就是文化,文化依賴符號的使用,沒有符號就不會有文化。
2.能量說
文化是一個動態系統,促使文化向前運動發展的是能量。要使能量發揮作用,還需要技術的投入。只有運用技術對能量進行使用并加以控制,能量才能服務于人類并推動文化的進化。文化、能量以及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懷特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C=ET。其中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開發能源的工具與技術的效率(Technology)。③這個公式代表的含義是,文化發展的程度與其進步的速度,取決于人均利用的能量和將能量付諸使用的技術效率。
3.文化生態說
斯圖爾德提出了文化生態說,認為文化在人類與其生態環境之間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類、文化、自然環境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越是早期簡單的人類社會,文化受環境的影響就越是直接。例如,早期采集狩獵社會和農業社會靠土地生活,人們尊敬土地,因而形成了土地崇拜的文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就提到:鄉下人是離不開泥土的,他們靠種地謀生,半身都插進了土里,在數量上占最高地位的神是“土地公公”。④地形、動植物群、氣候、土壤、水分的不同,會使人們創造不同的技術、構成不同的社會組織、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
4.進化潛力原則
懷特和斯圖爾德的學生薩林斯和塞維斯提出了進化潛力法則。即一個物種或文化系統在既定的進化過程中越是專化和適應,那么,其走向更高等級的潛力就越小;反之,潛力越大。⑤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后來者居上的意思。
三 新進化論對民族教育發展的啟示
目前,中國致力于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民族教育的理論構建仍沒有跟上實際的需要。新進化論的理論觀點蘊含豐富的理論價值,對民族教育的發展具有啟發性意義。
1.重視雙語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
文化說重視符號和象征兩個概念,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能使用符號表達思想,語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符號系統。中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有使用其語言、文字的權利。目前,我國已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整套雙語教育體系。但是,迫于使用范圍、就業壓力、周圍環境的影響,雙語教育面臨挑戰。如在新疆部分地區,村里的聚居區幾乎沒有漢人,學生的學習環境以使用維語為主,漢語只作為一門外語科目來學習。而散居區的蒙古族,很多家長讓孩子選擇漢語學校就讀,認為蒙語只要會日常用語就可以。重視雙語教育必須要做到:擴大雙語教育學校的規模;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做到進行實質性的雙語教學,避免為了考試只重視漢語忽視少數民族語言;國家應給予優惠政策,加重少數民族語言專業在就業中的比例,擴大其應用范圍;雙語學校要加強雙語教師的培訓,著力開發雙語教材,改善雙語課程結構。
文化說認為文化本身是一門科學,對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尤為重要。少數民族文化五彩斑斕,是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因此,應重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如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增加如民族藝術、民族體育類的第二課堂,比如蒙古族傳統摔跤、藏族的唐卡、苗族傳統剪紙、刺繡等;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吸納各民族的特點,體現其民族特色,如修建清真餐廳、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民族文化博物館等,這種隱性課程可以促進學生多元文化觀念的樹立。
2.加大民族教育的資金投入,提供硬件支撐
能量說認為文化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和能量的利用成正比,這說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教育事業的進步是一對共同成長的雙生子。技術進步帶來更多的企業和項目,促進經濟繁榮,解決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教育事業發展培養民族人才,反過來為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血液。所以,從宏觀上看,發展經濟、加大民族教育的資金投入,是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重要前提。從微觀上看,民族地區學校硬件設施和東部發達地區的學校可以說存在著天壤之別。它們大多沒有配備電腦,缺乏粉筆和燈光明亮的教室,缺乏先進的教學設備,缺乏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長此以往,會造成民族教育質量不高,學生學業成績低下,家長和老師滋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對民族教育事業帶來打擊,也無法體現中國一直以來所提倡的教育公平。所以,政府要極力支持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大眾媒體要把民族地區學校缺乏硬件設備的真實情況展現給公眾,拓寬技術設備建設的渠道;社會各界人士要關心關注這個問題,發動和參加一些捐獻活動。
3.教育布局要考慮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統籌規劃、靈活辦學
文化生態學尤其強調文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教育是傳承文化的手段,也屬于文化的組成部分,教育布局、教學形式均受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少數民族的居住格局是大雜居、小聚居,各民族之間的地理位置、氣溫氣候、水土資源、生物資源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所以,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布局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靈活辦學,不能搞“一刀切”式的統一形式。應該根據各民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支持多種形式辦教育。如內蒙古大草原的“馬背學校”,云南少數民族的半讀半工,山區少數民族學生的靈活學制等。“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考慮這些人群的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⑥此外,在吸收國內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的同時,不能搞“拿來主義”式的機械引進,而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在教育形式、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材制定等方面,考慮到各個少數民族的特點。
4.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保持信心
進化潛力法則認為,物種進化的程度與其進化的潛力成反比。雖然目前中國民族教育事業相對落后,但這正意味著其“進化潛力”將會更大。各級部門應圍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推進雙語教學和對口支援少數民族教育的工作重點,保持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信心和關注,群策群力,在人力、財力、物力各個方面提供支撐,積極推進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少數民族教育理論的研究,鞏固基礎教育,重視民族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建設少數民族完整教育體系,使落后的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能迎頭趕上。
注釋
①②③萊斯利·懷特.文化的科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334、355
④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
⑤〔美〕E.R.塞維斯著.文化進化論(黃寶瑋等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4~36
⑥王軍.民族教育須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J].中國民族教育,2010(11)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