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課程所傳達價值的一種取向性。本文對國內外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研究進行了梳理,并提出本人的建議,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教師觀念 課程價值取向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21-02
課程價值取向是人們基于對課程總的看法和認識,在制訂和選擇課程方案以及實施課程計劃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傾向性。任何一名從事教育的人,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課程取向。
因此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可以理解為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對于課程所傳達的價值的一種取向性。
一 國外的研究
國外對于教師觀念的研究比較早,20世紀7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心是教師的外顯行為,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教師內隱的觀念對于完整理解教師的思維過程和課程行為的重要性,開始關注教師的思想和觀念。
具體來說,對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相關研究分析,研究目的較為多元化,檢驗教師持有的價值取向或調查在不同背景下教師所持價值取向的差異情形或教師課程價值取向對教師行為產生的影響等。研究對象涉及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師,但主要為體育教師。在研究方法上多運用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
如Ennis在文章中運用問卷調查法,就性別、任教年資、學級等方面檢驗體育教師的課程和教學的價值取向,結果發現體育教師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且其在性別、年資及任教學級上無顯著差異。之后Ennis與其他學者一起就價值取向在高中體育教師和學生課程決定上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研究。
還有研究者以課程價值理論的分類框架為基礎,發展出相關的課程取向調查問卷來探察實際中教師的課程取向。如Ennis、Mueller和Hooper 于1990年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了教師的課程取向對課程設計的影響,應用于對職前教師、在職教師和學生的課程取向的測試,測試結果集中體現了教師們對各種課程取向的認同度和不同類型學校教師課程取向的特點等方面。
二 國內的研究
相較于國外的研究,國內關于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大多數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所查找到的文獻,對比分析得出:
1.研究目的
對于理論研究來說,有對教師所具有的課程價值內涵進行的研究,如靳玉樂探討了文化傳統與課程價值之間的相互關系。有的是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批判原先的傳統課程價值取向,為教師觀念的轉變提供方向,作出引導。
而對于實證研究來說,研究目的基本上都圍繞著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現狀進行研究,比較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師在課程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情形。如費金有通過解析物理教師課程價值觀念的內涵和結構構建物理課程價值體系,探討物理課程教學發展機制。
2.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主要定位在中小學,或整個教師隊伍,或某地區某個學科的教師,或個人。陳曉云對我國高校以往的課程價值取向進行了理性的剖析和反思。路晨則對重慶、太原、河南、天津地區隨機抽取的18所幼兒園教師的課程取向進行了差異分析。
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部分采用的為文獻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只有個別學者進行了有關質的研究。如李麗華、高凌飚采用現象描述分析學的視角,對語文教師課程價值取向進行了質性研究。王穎惠運用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作品分析等方法,展開跟蹤研究,透視教師課程價值取向。而對于研究工具量表,主要是以臺灣學者黃政杰所著《課程設計》一書中提供的課程取向問卷作為藍本。
3.研究比較項目
有的研究沒有進行比較,純粹為理論性的研究,如上述王穎惠的對于初中語文教師的個案研究。而有進行比較的,所比較的項目主要是從教師的性別、教齡、學歷、職務、學校類別、任教階段、有無參加新課程培訓等方面,以此來探討不同課程價值取向下,這些比較項目會有什么不同。
4.研究結果
毛耀忠等人對課程取向的研究進行了回顧和反思,總結出課程取向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展望。靳玉樂、羅生全為了促進新課程的推進,得出結論,認為教師對認知過程課程取向的認同度最高,男教師比女教師更為認同學術理性取向,小學教師更為認同文化取向,本科學歷的教師比研究生學歷教師更為注重科技發展取向,參加過新課程培訓的教師與從未參加的教師相比,在五種取向上沒有明顯差異。
三 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研究的特點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我國的研究基于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我國的很多相關研究要么結合新課程改革探討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推進新課改,為改變教師課程教學觀念提出意見建議;要么對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現狀進行調查,或者在性別、教齡、職務、學校類別等不同背景因素下,進行課程價值取向的差異探討。研究多是集中在宏觀和中觀層面,而對于教師價值取向形成歷程中影響因素等微觀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第二,大多數的研究方法多為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研究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研究工具VOI量表相對比較成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在已有的國內外研究中,只有少部分的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這種對于質的研究方法的忽略或輕視,使得人們很難準確把握潛藏于人們觀念和意識層面的課程價值取向,研究的科學性也就很難保證。因此,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才是科學地、有效地開展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研究的最佳途徑。
第三,研究領域相對固定,但在不斷擴展。國外對體育學科領域內開展的研究非常多,并且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對于國內體育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是并非只有體育教師持有課程價值取向,任何一位教師,不管是任教哪一門科目都具有自身對課程的認識和看法,因此僅僅單一地對體育教師進行研究明顯不夠,須擴寬研究領域,關注其他學科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教師整體的課程價值取向的現狀。國內的研究開始在這一方面進行擴展,出現了對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研究,但有待深化。
鑒于以上相關研究的特點,可以看出課程價值取向領域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大的研究空間,尤其是我國國內的研究。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已成為改革的中心和課程實施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中小學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焦點性質和作用,要求我們必須科學、系統審視可持續課程變革中全國中小學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的實際狀態。針對以往的研究只聚焦于教師所選擇的課程價值取向,而忽略影響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因素研究的現狀,教師形成其課程價值取向成因的研究,可成為今后研究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劉志軍.課程價值取向的時代走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9):46~49
[2]Ennis C D Zhu W. Value orientations: A description of teachers’ goals for student learning[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1
[3]Eniss C D,Ross J,Chen A.The role of value orientations in curricular decision making:a rational for teacher’s goals and expection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2(1)
[4]靳玉樂、楊紅.試論文化傳統與課程價值取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62~67
[5]費金有.中學物理教師課程價值觀念的透視和反思[D].東北師范大學,2010
[6]陳曉云.課程價值觀與高校課程價值取向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
[7]路晨.幼兒教師課程取向的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09(5):50~53
[8]李麗華、高凌飚.語文教師課程價值取向的質性研究[J].教育導刊,2011(4):64~67
[9]王穎惠.多元取向下的迷惘與堅守——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10]毛耀忠、張銳、許爾偉.課程取向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8):65~67
[11]靳玉樂、羅生全.中小學教師的課程取向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7(4):3~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