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極大地促進了高校黨建工作。為了更好地做好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黨建 黨員教育 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27-03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教育的普及,互聯網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據一些高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比例普遍在95%以上。網絡使用的普及,為我們在大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拓寬了思路。我們要注重并運用好網絡這個現代管理平臺,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使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呈現多樣化。
一 充分認識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應運用校園網絡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通過網頁、微博、QQ、電子郵箱等媒介,建設“黨員交流室”、“黨建微博”,宣傳黨的知識與理論,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優勢,突破黨員教育的時限性、地域性,讓黨員教育滲透到學生黨員的日常生活中,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黨的宗旨、方針政策。同時強化網絡監管,對于“假”信息、“偽”信息給予及時有力的回應,對于社會熱點不回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辯證分析,這對于有效開展黨員教育,促進學生黨員正確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依靠網絡媒介的獨特作用和功能,形成基于校園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學生黨員的培養和發展。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網絡黨建的創新點,把握黨建創新的必要性。
1.網絡黨建體現了黨建工作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現代化的黨建管理模式與現代化的教育是同步進行的,網絡黨建出現后必將帶來許多變化:(1)黨建工作理念的變化。由原來的以任務為主的工作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從而體現黨員的主體性。(2)黨建工作內容的變化。從做好常規動作,到目前提倡做好自選動作,較好地體現黨員的自覺性。(3)黨建工作方法的變化。實現從原先的單一型向現在的立體化轉變,更好地體現黨組織的先進性。(4)黨建工作途徑的變化。由會議推進向信息網絡轉變,更好地體現黨組織的時代性。
2.網絡黨建能激發黨員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的黨建方式主要是依靠會議推進,時限性強,不可重復。如今我們把黨建內容的PPT文件、黨組織推薦的好文章上傳到網絡上,這樣,有事缺席的黨員,可以自覺通過上網來補課;對感興趣的文章,可以反復閱讀。菜單式的文章摘要、問答式解讀,也方便了黨員的速讀與選讀。網絡為廣大黨員提供了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平臺,增強了黨員教育的效果。
3.網絡黨建能提高黨組織開展黨員教育的實效性
依靠黨建網絡平臺,可以把黨組織的活動信息及時傳遞,無論是組織座談會還是新黨員的發展討論或者轉正討論,無論是黨組織的參觀學習,還是黨員公益愛心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報道。圖文并茂的活動報道,可以加大黨組織活動的宣傳力度,擴大黨組織的影響,提高黨員教育的實效性。
4.網絡黨建能調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開通黨組織黨建微博后,黨員與黨員間、黨員與群眾間、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間可以直接進行網絡交流,使網絡黨建工作得到實質性的突破。黨組織黨建微博的建立具有更強的交互性,教師和學生能夠平等、深入地交流,擴大了黨建宣傳的覆蓋面。
二 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的途徑
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我們嘗試建立網絡黨建的整體構架,充分發揮黨建網絡的功能作用,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黨員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
1.豐富黨建網站,爭取主動
有效利用黨建網站這個平臺,發展和拓寬黨員教育的新形式、新陣地、新內容,有利于探索和創新黨員教育的有效形式。黨建網站中開設黨建工作通知、黨建理論、熱點話題、黨員互動等欄目,既可以及時公布黨內信息,同時也為各支部活動信息相互交流提供了平臺。能更好地落實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使黨員充分行使這些權利,體現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地位。
第一,要建立信息傳遞的平臺,以便于及時傳達上級黨組織的精神,使黨員能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另外,基層黨建欄目可將黨建工作信息,如理論學習、活動通知、會議信息等及時傳遞給瀏覽者,建立與重要和權威網站的鏈接,以便于黨員查閱和搜尋學習資料。
第二,通過黨建網站,建立黨員學習資料的平臺。可以精選主流媒體的一些文章或專家學者的理論文章在黨建網站上刊載;也可以開設黨史知識、黨的基層建設等欄目,宣傳黨的理論和先進典型事跡,以便于黨員學習。
第三,通過黨建網站,搭建黨員交流的平臺。在黨建網站刊登黨員們結合自身學習、工作、生活實際的思考與感悟的文章,展示他們努力保持黨員先進性和學習黨的先進理論的成果。建立入黨申請人欄目,使廣大積極分子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每名參加黨課學習的入黨積極分子把寫的體會文章連同個人信息登載在該欄目,有利于加強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有利于培養優秀同學加入黨組織。
第四,通過黨建網站,搭建黨建宣傳平臺,突出黨員的表率作用。可以在黨建網上大力宣傳優秀黨支部、優秀共產黨、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組織和個人的先進事跡,通過這些先進事跡的宣傳,使黨員以先進為榜樣,不斷努力爭取先進。
第五,通過黨建網站,開創黨務工作網絡化的平臺,把學生黨支部工作、學生黨員風采、發展對象和入黨積極分子名單,通過黨建網站平臺向全體師生公布,使黨支部和學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接受廣大師生的監督。在網上開設黨組織書記信箱,通過收發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公開信,下達學習專題任務等。
2.建立黨建微博,實現互動
黨建網頁只是完成了信息的單向傳遞,給黨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而黨建微博則不同,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有利于學習者間的相互交流,啟發思想,實現互動。這樣的平臺通過現代化的方式,能及時了解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心聲,可以快捷地交流思想,同時不受時空的限制,傳達黨的政策,也為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提供了學習上的支持,促進黨員理論學習的提升。因此,與傳統網絡形式相比而言,我們可以從微博及其信息傳播特點來分析其在黨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微博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限制,實現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這讓微博使用者擺脫了電腦硬件的束縛,使內容的傳播速度比電腦等媒體更快。通過黨建微博,可以及時有效地把信息傳達給黨員,也可以及時了解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動態,有利于加強黨員的教育與管理。
第二,微博傳播的自主性。微博引領了“自媒體”時代,顛覆了傳統媒體作為唯一的信息源的生態圈。通過微博,每個人很容易地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評論者。這種自主性,有利于黨員積極參與到黨建的各項工作中去,自主表達思想與建議,通過這樣的方式,體現了黨員的主動性,使得黨員的教育與管理更具實效性。
第三,微博網絡身份的真實性。在微博上,每個人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微博上的用戶大多使用實名或接近實名的昵稱,以方便熟悉的朋友找到。同時,微博服務商提供的身份認證功能,也進一步強化了微博網絡身份的真實性。通過這樣真實性的方式,可以讓黨員在虛擬的網絡中,用真實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有利于黨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開展。
第四,微博傳播方式的互動性。微博與傳統媒體及媒介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實現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互動信息傳播。在微博上,信息傳遞可以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多種形式。通過多種形式,黨組織可以及時與黨員進行互動交流,黨員也可以及時向黨組織匯報思想情況,黨員之間也可以及時交流。
第五,微博內容的豐富性與擴展性。微博雖然最多只有140字的文字表達,但通過當中的超鏈接、圖片和視頻,能使每條微博都可以有豐富的內容延伸,在給使用者簡便的閱讀體驗和高自由度的同時,提供了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擴展性能。這就滿足了黨員對信息需求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黨組織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傳達更多的信息給黨員,有效加強黨員的教育與管理。
3.利用電子郵箱,增強思想觸動
利用電子郵箱開展黨員教育,有利于從思想上觸動黨員。開展黨員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預備黨員的轉正、新黨員的批準這些通知書在全體黨員大會上宣讀是思想教育,今天我們利用電子郵箱,以黨組織的名義,制作個性化的電子賀卡,發給相關黨員,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和希望,既溫馨又時尚,能使受教育黨員終生不忘,讓他們得到一份驚喜,同時又一次受到思想觸動。
三 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今后我們可主要圍繞三個基本思路開展網上黨建工作,加強黨員的教育與管理:(1)以學校數字化校園網絡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微博群組和QQ群組的建設,實現信息的有效推送。(2)通過黨建網站、QQ、飛信等多種信息傳送手段主動地發布思想政治信息,占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引導網絡輿論。同時建立師生良好的互動關系,及時分析學生的網上行為和習慣。(3)完善管理制度,使黨務工作者、輔導員能通過有效的監管制度對網絡黨建工作做到規范管理,以促進網絡黨建工作的規范發展。
總之,我們要注重以網絡為載體,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對大學生進行輿論引導和教育,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黨,提高廣大學生的入黨熱情,促進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圍繞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目標,通過借助網絡黨建平臺,積極探索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新時期學生黨建理論,增加黨建創新的亮點,還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生黨員。
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平臺,也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應把握機遇,更新觀念,開拓思路,通過以網絡為載體,搶占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制高點,增強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創新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元、饒蘭蘭.信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2)
[3]顧曉英.高校黨建網站與大學生的有效互動研究[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9(5)
[4]陳序培.建立健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新探索[J].延邊黨校學報,2009(5)
[5]凌新龍、唐忠鋒、梁紅瑜等.當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問題芻議[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
[6]王建彬、胡月良.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J].政工研究動態,2009(6)
[7]李輝.網絡虛擬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2005(5)
[8]陸俊、嚴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9]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