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校輔導員結合新生的特點,對新生積極開展促進認識與適應教育、軍訓教育、學風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始業教育,能引導學生朝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發展。
【關鍵詞】高職輔導員 新生 始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32-02
每年金秋,高校的輔導員都會迎來一批新生,這些學生懷著期盼而又好奇的心理開始了人生的另一站——大學。高校是學生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里,新同學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處的生活環境及其學習目標、面對的人際關系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轉折點“過渡”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學生整個大學階段乃至一生的成長。特別是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作為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高職學校輔導員,如何發揮其崗位優勢,結合新生特點積極開展始業教育,引導學生朝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發展,是輔導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高職學校新生的共性特點
1.生源素質較差,道德品格不太好,自制力差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高校已由“精英教育”變為了“大眾教育”,許多普通高校,特別是普通高職院校為擴大招生規模面對生源不足時,往往采取降分錄取。高職學校錄取的學生往往為中學的“差生”,高考成績各科幾乎都不及格,且多數來自偏遠的農村,許多學生的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在外打工,無暇教育和關心他們,這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的引導,導致他們存在著許多陋習,如在校園內抽煙、喝酒、打架斗毆、賭博、沉迷于網絡游戲、睡懶覺、曠課等現象都時有發生。
2.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也許中學階段學生的目標和家人的期待都是上大學,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所以大家都為之而努力。一旦到了高職學校后,或許是由于他們對高職學校階段的學習任務了解甚少,或許是抱著想放松的心理,認為高考結束后就可以放松了,他們來到高職學校后面對如此寬松的管理方式和學習方式,感覺沒有目標了。正如心理學家普利亞說的:“目標的實現便意味著積極性的喪失。”人若沒有了目標,就如同駱駝在沙漠中行走沒有了方向一樣迷茫。這些學生在高職學校學習方面的表現是:多數學生目標模糊,學習積極性不高,除參加正常的課堂學習外,課余時間多在宿舍上網玩游戲、聊天或收看網絡視頻節目,從來都不做預習和復習,作業也是一拖再拖,拖到沒辦法時就干脆借抄別人的。因此,出現了教師課難上、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等方面都掌握不牢固的現象。正如有的學生畢業總結詞里描繪的那樣:“第一年在夢中,第二年在混中,第三年在痛中。”
3.學習方式方法不適應,理解知識難度較大
高職學校學生本身基礎較差,學習和理解能力偏弱,加之學習方式方法已經由中學的少而細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為多而精和自主性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高職學校的專業知識相對中學的基礎知識來說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新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多的主動性、自覺性,在學習方法上更注重實踐和積累,這些要求使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適應,他們在困難面前不是克服,而是知難而退,沉浸在網絡虛擬的環境里,逃避現實,最終發展到多科目補考、重修,少數學生還面臨著學校的學業警告,畢業對他們亮起了“紅燈”。
4.心理調適能力差,心態不成熟
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兩面性,正是個體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關鍵時期,其各方面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種沖突與矛盾。面對完全陌生的同學、老師以及新的環境,一方面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和與人交往、擴大自己交際圈子的主觀愿望,但又性格敏感多疑,在與人交往時顯得小心翼翼或害怕與他人交往,面對孤獨感與強烈交往需要的矛盾而無法自我調適;另一方面,多數學生在中學老師對大學的描繪下都對自己心中的大學有著美好的愿望和幻想,但當高考失敗,無奈地選擇到了高職院校時,則會有一種自卑和失落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他們久久不能融入新的環境,面對幻想與現實的矛盾無法自我調適。如果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處理和正確的引導,就容易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報告表明,20世紀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來已經達到了30%左右。
二 輔導員結合新生特點,開展始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剛入學時是教育的最佳時機,輔導員要在此時舍得花時間、花精力,針對不同的專業對象積極開展促進認識與適應教育、軍訓教育、學風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始業教育的工作。
1.開展促進認識與適應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
一方面,大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的階段,他們有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強烈愿望,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有利于學生成長和成才。然而,在高校的校園里,由于新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們在價值標準、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發生沖突。在大學新生的人際關系中,問題最多的還是同學之間的關系。若這一問題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勢必會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因此,輔導員必須在新生入學初對他們進行促進認識與適應教育,可以組織新生們通過熱身小游戲,如刮南風、接龍、找零錢、松鼠大戰、接觸訓練等,拉近新生之間的身體和心理距離;在促進認識活動階段,通過握手與微笑、連環自我介紹、圈內圈外介紹等活動,促進新同學之間相互認識。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可以加快新生之間相互認識,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歸屬感的認同。除開展以上活動外,針對學生自我調適能力差的因素,輔導員還可以通過講解高職學校教育和當前就業的形勢,讓他們了解各專業在社會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需求情況;邀請畢業生回校與新生座談等來增加新生們對高職學校教育的信心。以此積極引導新生認清形勢,學會自我調節和釋放壓力,從而以一種樂觀的心態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
2.開展軍訓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古人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也許軍訓后更能讓學生體會到這其中的含義。當前獨生子女居多,學生自理能力較差,不能吃苦,集體觀念淡薄;而高職學校相對中學來說各方面都要求獨立、自覺,學生一時還難以做到。部隊嚴明的紀律和嚴謹的作風不但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增強國防意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烈日酷暑下完成了一個個軍姿,戰勝了一個個困難以及與同學共同完成了一項項任務后,還加強了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集體觀念,磨煉意志以及培養他們樂觀自信的心態。同時,在軍訓過程中,有經驗的輔導員還能在此時全面了解學生,挖掘班上多才多藝的學生以及選拔到適合當班干部的苗子,為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管理干部打下基礎。
3.開展學風教育,明確高校學習任務,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高校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地方,許多中學生都夢寐以求。但一旦進入高職學校后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方式,他們就會發現自己是那么的迷茫,感到高職學校是那么的陌生,不知道自己應當怎樣去應對新的學習,如果這方面引導不好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和就業。因此,輔導員能否有效開展新生的學風教育,讓學生盡快明確當前的學習任務、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端正好學習態度將決定始業教育的成敗。如可以在入學教育期間邀請教務處的領導為新生們講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計劃、高職學校的學習考核考試制度以及專升本政策等;可以邀請專業教師進行專業介紹,介紹專業發展情況、課程設置以及該專業的學習方法等;可以邀請高年級優秀的學生或優秀畢業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輔導員還可以給他們詳細講解高職學校各級別的學生獎勵政策。通過各種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正確引導學生明確高職院校的學習任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下基礎。
4.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明確發展方向,增加學習的動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了凡事都要有計劃、有目標,并為之而努力才能成功。職業生涯也不例外,且它不是畢業時才開始的,而應是從踏入高校學習的那一刻就開始思考和規劃,并努力付諸行動,這樣才不至于迷失方向。高職學校輔導員應當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專業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教育、社會認知教育,積極幫助學生量身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首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教育。《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難做到的正是辯證地認識自己。這就需要輔導員正確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評估自己。方法一:可以引導他們采用他人評價法,如老師、父母、同學等熟悉的對象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方法二:可以借助相關測評軟件對自己進行測試。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對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進行辯證評估,從而對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做出合理的抉擇。其次,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認知。從宏觀、微觀等方面了解當前的社會大環境、行業發展趨勢、職業需求情況等,全面地認識環境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影響,了解當前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市場需求情況。方法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或比較成功的校友到校講座或座談。方法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調查或參加社會實踐。最后,指導他們確立職業目標和制訂在校期間的學習規劃,并對學生做好監督和指導工作。
高職學校學生的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成長中需要輔導員積極引導和鼓勵。輔導員開展良好的始業教育猶如黑夜里的明燈,指引著學生順利走出迷茫,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