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部分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出現一些不和諧現象。高校感恩教育是完善資助工作、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本文通過分析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提出了開展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 貧困生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37-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貧困學生也隨之增多。為了確保貧困生不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影響學業,中央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資助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和助學貸款制度。各高校也在努力拓展資助渠道,積極探索資助工作新模式,初步建立了“獎、助、貸、勤、補、減”相結合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在促進教育公平,保障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校資助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部分貧困生“等、靠、要”思想突出,覺得受到資助是理所當然的,受到資助后缺乏感恩之心。因此,高校資助工作在解決貧困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在精神上脫貧,發揮資助育人功能。
一 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過程由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組成。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心理原因在于認知層面上不知恩,在情感層面上不感恩,在意志層面上不報恩。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物質上相對匱乏,容易產生自卑、嫉妒、虛榮等心理,易對資助行為產生誤解,認為國家和學校有義務對他們進行資助,很難產生感恩和回報的想法。
2.家庭對感恩教育的忽視
蘇聯教育家戈別奇亞說:“家庭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善良、富有同情心、熱愛祖國、尊重各族人民等品質就是在童年初期養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一個人品德的形成,父母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貧困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即使家庭條件再差,父母也會盡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平時只關注學習成績,加之忙于生計,對孩子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不夠重視。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和感恩教育的忽視,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感恩意識淡薄,只知道索取不知回報。
3.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高校逐漸開始關注貧困生感恩教育,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校感恩教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相關教材也極其缺乏,難以有效地對貧困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偏重對受資助學生的理論灌輸,很少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實踐活動;教育內容偏離學生實際,不符合學生的心理,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育形式單一,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高校往往關注資助工作是否公正、公平,注重對貧困生的物質資助,而忽視了對其進行“精神脫貧”。感恩教育沒有融入到資助工作中去,與資助工作脫節,兩者未能形成合力,大大削弱了資助育人的效果。
4.社會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和調整,利益主體多樣化和價值取向多樣化日益凸現,人們的思想活動呈現多變性和反復性,社會矛盾多發。與此同時,社會道德教育滯后,部分人追求金錢利益和物質享受,社會不良現象偶有發生。而在信息時代,這些不良社會現象會迅速傳播,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貧困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判斷力,在接觸這些社會不良現象時,很容易受其影響,片面地看待社會,產生功利思想,不利于貧困生感恩意識的形成,削弱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 開展貧困生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品德。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因其經濟基礎較差,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遇到困難,而具有感恩意識的貧困生則可以較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融入社會。因此,高校應將貧困生感恩教育作為資助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以促進貧困生的健康成長。
1.感恩教育是資助育人的內在要求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教育內容的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育人為本”教育理念,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和諧發展,對于提高資助工作實效,實現資助育人目標有著重要作用。感恩教育能夠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誠信意識,使貧困生懂得知恩圖報,在接受幫助的同時,能夠盡自己的所能去關心和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因此,對貧困生進行物質資助的同時還應積極對其開展感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實現高校資助育人的目標。
2.感恩教育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學校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堅持德育為先,而感恩教育則是社會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開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引導貧困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能夠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通過感恩教育,貧困生可以進行自我教育,更好地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深化感恩認知,懂得感恩、回報社會。通過感恩教育,貧困生會心懷感激之情,能夠以誠信、包容、尊重的態度與人相處,提高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感恩教育,貧困生可以彌補感恩意識缺失,積極參加感恩活動,在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過程中完成心理調適,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促進自身成長成才。
3.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2004年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指的是一種和睦、融洽,并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基本特征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也是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應有之義。感恩教育可以喚醒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懂得知恩圖報,在感激別人幫助的同時,能夠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實現愛心傳遞,增加社會正能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對抗。感恩教育還可以幫助高校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以積極的心態與人交往,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社會其他成員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三 資助育人視野下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實踐途徑
感恩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經過環境熏陶和教育引導,才能喚醒感恩意識,進而外化為感恩行為。高校資助工作與貧困生密切相關,是開展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切入點,而開展感恩教育能夠促進高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有利于貧困生成長成才,實現資助育人目標,兩者相互促進,有機統一。高校應高度重視貧困生感恩教育,將其融入到資助工作中去,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1.營造感恩氛圍,增強感恩認知
良好的感恩氛圍,是在資助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沒有良好的感恩氛圍,只是機械地開展感恩教育,會讓受資助者產生自卑感,不利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礙資助工作的開展,影響資助育人的效果。高校應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將感恩教育有機滲透到教學和貧困生資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態化,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剛入校就對感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節慶日為契機,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內涵,營造感恩氛圍,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感恩教育的效果。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深化大學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占比例較小,覆蓋面較窄,沒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顯著。高校應高度重視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通過團委、學生會和班級團支部等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傳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進一步深化貧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資助工作,實現資助育人目標
高校應充分利用資助過程中的有利時機,適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感恩教育活動。在學生提交各種資助申請時,高校應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資助過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學生在申請資助時就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在資助評審過程中,應將是否具有感恩意識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獲得資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現的感人事跡,樹立資助育人典型,通過報告會、微電影等形式,大力宣傳身邊典型,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對生活不儉樸、奢侈浪費、評選中弄虛作假的學生取消其資格,已經獲得資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時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以“助人自助”為指導思想,引導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獲得報酬,在工作中體驗助人的快樂,實現自我價值。
4.成立貧困生社團,構建感恩實踐平臺
感恩教育,學生是主體,但很多貧困生因為家庭貧困,從小缺少綜合素質訓練,沒有一技之長,自信心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為了讓所有貧困生都積極參與感恩教育活動并從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為主旨、以貧困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社團,圍繞“知恩、感恩、報恩”等環節開展活動。在資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資助者履行一定的義務,如一年內參加志愿活動50個小時以上等。社團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發布志愿活動信息,貧困生根據自身時間安排和特長申請參加。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喚醒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貧困生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感恩行動,并從中體驗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樂趣,實現“感恩認識——感恩情感——感恩行為”的良性循環。
高校資助工作者應秉承“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感恩教育,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不僅使貧困生在經濟上脫貧,更應使其在思想上“脫貧”,促進貧困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朱飛、李萍.基于資助平臺的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94~96
[2]徐瑞妍.當前大學生感恩缺失及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劉衛、應玉梅.育人為本理念下師范類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