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以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身心發展特征,本文結合現階段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誤區,探討了大學生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高校 人格 學生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42-01
1999年1月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筆者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出發,結合現階段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誤區,探討了大學生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第一,大學生的神經系統發育已接近成人水平,他們善于分析和綜合客觀事物,能夠堅持較長時間的腦力勞動,這為大學生從事復雜的、繁重的腦力勞動提供了條件。對高校來說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都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治學氛圍,使學生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科學的精神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全面發展。
第二,中國的不少大學生,習慣了高中時老師“填鴨式”的教學,習慣了依賴。參加高考后,認為終于擺脫束縛,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舒舒服服等畢業,于是,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在最該學習的時候就斷檔。因此,要以新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
第三,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作為高校班主任,必須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明白:上大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學會發現和辨別事實真相,堅持對事物進行嚴謹的分析,能夠理性、歷史地認識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習得更多,借用哈佛圖書館的訓言: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都無法征服,還能做什么呢?
二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第一,愛情是人類歷史上永恒的話題,大學生各種內分泌腺的發育和性成熟是大學生性生理成熟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性激素和其他內分泌激素比較旺盛,容易產生較強的性生理沖動,出現求友求愛的心理,有強烈的與異性交往的欲望。而大學生的戀愛問題,歷來是高校學生工作中最敏感和棘手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到大學畢業時,談過戀愛的學生高達總人數的85%,女生的比例還要略高于男生。因此,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第二,大學生戀愛觀正確與否,對大學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而很多高校對大學生戀愛問題都采取消極回避的態度,平時默不作聲,出現問題時才介入處理,這種做法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應超前做好引導教育工作。
第三,學校應開展各類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愛情的本質,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使其能慎重對待愛情,同時,讓學生正確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把愛情融入理想,化愛情為動力,才能在愛情之路上走得更遠。要讓學生懂得愛情是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要開展性道德、性健康教育,加強心理輔導,教育學生保持健康的戀愛心理。
三 重視完善大學生的人格
第一,大學生在情感和理智之間往往搖擺不定,要讓他們把對事業的追求,對社會的貢獻和對他人的幫助等作為自我需要的要素,以此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但是他們的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容易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情感搖擺不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從而使其情感趨于穩定。
第二,大學生的性格與成才有密切關系。性格品質優秀的大學生往往品學兼優,而性格消極的則往往學無所成,或隨波逐流。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優秀個性品質在其成才教育上具有重要意義,要讓高校學生的性格逐漸完善和穩定下來,這一時期的性格教育主要是幫助他們改變以往的消極性格特征,發展積極方面,以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 重視發展學生的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些高校教師認為嚴師是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可是卻忘了,我們不可能管學生一輩子,最終他們的管理者只能是他們自己。大學是學生各方面能力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不妨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完善各種工作能力。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競聘班干部及學生會、社團干部,通過日常班級、社團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其他班級,系部甚至其他學校組織聯誼會,加強交流溝通能力;生活中遇到難題自己要想辦法解決,實在沒辦法再找老師幫忙;在實訓課堂以及見習、實習時多動腦、勤練習,增強動手能力。人是在實踐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我們不妨讓學生先適應這個“小社會”,為其真正進入社會打好基礎。
五 因人而異,進行個性化教育
大學生是一個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體。新生與老生接受教育影響的深淺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思想和行為特點也自然不同;所受專業教育不同,其知識結構智力活動方式不同;并且由于不同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不同,其思想和行為發展也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性特點。由于家庭、環境、經歷和早期教育的不同,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制宜,不要拘泥于統一的模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