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總體來說,傳統的英語詩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學者的相關研究已經從不同側面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參考。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的語篇分析為我們進一步“解釋”一個語篇(即一個語篇是怎樣表示意義的)提供了一種新的、有益的途徑。本文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了一首英語詩歌的及物性,希望這種方法能對英語詩歌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 語篇教學 及物性 語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49-02
一 引言
高校英語專業中的英美文學是一門重要課程,其中作為文學精華的詩歌部分所占分量很大。詩歌在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文學鑒賞力、文學批評能力、擴大知識面和提升人文素質方面有著積極作用。但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較落后、教學活動呆板,詩歌教學很難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不過,相關研究已從不同側面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參考。有的學者從教師教法層面提出了示范講解和比較學習的方法,有的學者討論了潛在課程理論基礎上的詩歌教學的審美引導,有的學者闡述了文體分析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有的學者探討了詩歌中的詞匯銜接和對教與學的啟示,有的學者結合現象學和解釋學分析了英語詩歌的教學問題,有的學者論證了輸入與輸出有機結合的英語詩歌教學模式,還有的學者論述了將網絡信息資源和讀者反應相結合的詩歌教學新途徑。從目前來看,關于英語詩歌教學的研究成果還是偏少,而從語篇分析的角度進行探討的就更少。
二 語篇分析與語篇教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系統功能語言學開始扎根于外語教學的實踐,而語篇分析的方法也受到了語言學界和應用語言學界的重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在與語篇打交道,因此,廣大教師和學者都相繼展開了相關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韓禮德指出,“語篇”是指稱任何確能構成一個統一整體的語言段落,無論口語還是書面語,也無論其長短,而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功能語篇分析的目的就是對一個語篇進行“解釋”,即一個語篇是怎樣表示意義的。
黃國文曾指出,“系統功能語言學比其他理論更適合進行語篇分析”。所謂“語篇教學”,就是從語段的篇章結構入手,從其所表現的交際功能出發,從言語的主體與言語對象的不同角度出發,在交際的動態環境中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從而加深對語言現象的交際功能的理解,訓練和培養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語篇分析已經深入到了外語教學的多個方面,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語篇分析被廣泛地應用到了英語精讀泛讀、聽力口語、翻譯寫作和英美文學的諸多領域。但仍有一些領域需要加強,如語篇分析與詩歌教學的整合研究探討就很少。因此,我們探討語篇分析與詩歌教學的結合就很有現實意義。由于語篇分析涵蓋的分析方法很多,本文主要探討及物性分析如何與詩歌教學相結合,以期對英語詩歌教學有所裨益。
三 及物性分析與詩歌教學
1.及物性的概念
系統功能語言學總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1)概念功能是指人們運用語言對現實存在的事物的描述(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2)人際功能是以語言為媒介建立和維系人際關系的功能;(3)語篇功能是人們組織語言的功能,關系到信息傳遞過程與語境存在的關系。及物性是一個語義子系統,隸屬于概念功能系統,它把人們的所想所聞所見等各種思維活動和客觀現象分為了六個不同的過程,即通過語法整理,將經驗進行歸納并使之范疇化,結合“環境成分”和“參與者”區分出有關過程。Halliday通過及物系統將人類的經驗分為了六種過程:物質過程、言語過程、關系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
2.及物性分析與詩歌教學
詩歌語言形式多樣,蘊涵豐富,理解困難。傳統的詩歌教學往往是先介紹相關背景知識,說明主題思想和表達意象,點出精妙用詞和韻律結構等。而及物性分析主要是要找出詩歌每一小句中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分析句子蘊涵的“過程”,體驗其審美和情感以及整體的語篇語義。下面是Wordsworth的名篇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具體分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全詩共有四小節,15個小句,其中13個是物質過程,其余兩句是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整首詩主要是動態(物質過程是“做”的過程)而非靜態描寫,顯得生動真實,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而且,所有“參與者”大部分是I以及表示daffodils的they,可見,詩人主要是在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而且,由于環境成分較少(只有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a bay,on my couch),作者是在同一個地方觀賞水仙花。
第一節,詩人以云朵自擬,孤獨地漫游在山間湖邊,三個小句均是物質過程。第一小句動作者是I,過程是wandered,點出了詩人的漫游狀態;第二小句動作者仍是I,過程是all at once狀態下的saw,目標是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該句不但寫出了詩人的驚喜發現——水仙,還成功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水仙花上。緊接著是第三小句擬人化的一系列動作描寫:水仙花迎風飄舞的優美姿態。
第二節,三個小句都是物質過程,前兩句的動作者均是代表水仙的they,過程分別是shine、twinkle和stretched,這樣的用詞使得水仙似乎獲得了人類的靈氣。最后一句的動作者I和過程saw,借詩人之眼讓讀者仿佛看到了繁星密布般活潑可愛的水仙。整節詩在用了一系列動作之后,還以大量的形容詞Continuous as the stars和never-ending做輔助,襯托出一種生機勃勃的畫面——一大片的水仙就在眼前,時而像星河閃閃,時而起舞翩翩。所有小句采用了現在時態,說明水仙之美在詩人心靈上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回憶,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淡薄。這一節延續了上一節的動態敘述,三個物質過程小句勾勒出了一幅動人的水仙飄舞圖。
第三節,粼粼湖水也加入了水仙的舞蹈,前兩節出現過的dance再次出現,只不過這回是水波的蕩漾如舞蹈一般,湖水的加入更為眼前的水仙圖增添了一抹色彩與動感。這一節共有五個小句:第一小句是物質過程,動作者the waves進行著物質過程danced,水波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隨著一個but意思出現了轉折,第二小句把水仙再次引出,并與水波的舞姿做了對比(此處的動作者they是水仙,過程是out-did),一個out-did點明了水仙的舞蹈比水波的舞姿更加歡快。第三小句是全詩唯一的關系過程,屬性是gay。連同not but道盡了水仙舞姿的魅力和詩人的陶醉。最后兩個小句是物質過程,動作者都是I,而連續出現的兩次過程gaze則進一步表現出詩人的渾然忘我、與自然合一的心境。兩個小句依舊描述著水仙的美麗舞姿,中間運用一個表達關系過程的小句,將詩歌的注意力再次巧妙地轉移到詩人身上,同時,兩個物質過程小句將詩人欣賞水仙時的愉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節,詩人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抒情占了主導地位,時態是現在時,與第二小節相聯系,再次表明水仙之美依然印在詩人心中。四個小句中的前兩個是物質過程,動作者分別是I和they,詩人躺在沙發里卻依然看到水仙在眼前飛舞。而第三小句則是全詩唯一的心理過程,表達了詩人心中充滿了歡樂,其孤獨之感由于水仙的舞蹈而得到了慰藉;在最后一句的物質過程中,詩人用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表明心中的目標——與水仙共舞的幸福,也為讀者帶來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總之,全詩用大量的物質過程小句描繪了一幅動態的水仙飄舞圖,并在詩中關鍵的轉折點運用了表達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的小句,使詩歌的敘事焦點和注意力自然進行轉移(心理空間和外在空間)。全詩層層推進,渾然天成,譜就了一首唯美的“我”與“水仙”的圓舞曲。
四 結束語
研究表明,語篇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功能教學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外語教學界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語篇教學將人們的注意力從詞句層面引向語篇層面,加深了我們對外語教學的認識,并擴展了教學方法的新視域。本文從系統功能語言理論出發,從及物性角度分析了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并試圖為英美文學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提供一種可行且有效的途徑。當然,我們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學生是否能夠心領神會,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懈地探索和改進。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alliday,M.A.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76
[3]Thompson Geoffrey.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6
[4]劉曦芬.文體分析對詩歌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2(4)
[5]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黃田、朱湘軍.“理解”與“審美”——英語詩歌教學中的解釋學思考和現象學觀照[J].外語教學,2008(1)
[7]胡則遠.論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英語詩歌教學模式[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1)
[8]李藍玉.詩歌教學中的審美引導[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
[9]曲桂賢.語篇、語境與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10]王偉.讀者反應教學法與網絡資源結合在英語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2)
[11]閆建華、張平.英語專業詩歌教學新探[J].外語教學,2004(2)
[12]張莉、唐俊紅.英語詩歌中詞匯間的隱現關系及對詩歌教學的啟示[J].英語研究,2005(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