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生互動”是課堂普遍存在的教學環節,完善生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學習活動,使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成為現實。對互動內容、互動方式、互動動力激發等環節的優化,能促進學生互動習慣的養成,培養其學習能力,提高其教學成績。
【關鍵詞】優化 互動環節 提高 課堂效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72-01
生生互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合理開展生生互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維投入的深度和廣度,開展學生互動也是實現自主課堂的途徑之一。
一 “生生互動”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活動
學生互動是教學活動中“兒童——兒童的雙邊活動”,是為達成學習目標開展的生生交流,它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生生互動”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它改善了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良好認知品質的形成,增加人際間交往,學生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協作活動,促進知識生成與發展。
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不用擔心說錯,易激活思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在互動中,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這有利于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在互動中,學生會獲得一種平等的交談權利,這有利于他們的身心發展;在互動中,可以使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獲得成長。
二 “生生互動”形式生動活潑
生生互動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雙邊活動”,也可以是“多邊活動”。信息傳遞交流方式靈活,可以是單向的、雙向的、多項的。具體有雙邊單向一對一輔導、雙邊雙向互教互學、互查互促;多邊單向一教多、多幫一,多邊多向相互交流集體討論等?!耙粚σ换ブ焙汀皩W習小組”是最靈活有效的雙邊及多邊互動形式。一對一互教指向明確外圍影響少,學習小組有4~6人共同組成,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交流合作、自助他助、自主,交流便捷充分、目標明確、任務適宜、環境緊湊,更能發揮合作學習優勢。
三 “生生互動”內容豐富多樣
第一,互查互糾。這一種最簡單、高效的互動方式,以互相檢查任務完成情況、知識把握度、問題解決進展、實踐活動結果等,指導被檢查者糾正錯誤、完善不足。如“互考”,每個學生都要出題考別人,出題要好、要符合內容,課上就不得不自己去學、去做、去思,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再如“互評”,是針對別人的解答、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補充,有時還要陳述自己的理由,準備對方的反擊,思考層次必然要深刻。在互查互糾中,學生完成了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借鑒他人更好做法,“一對一”幫扶快速彌補了不足,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第二,問題探究,以探究某規律、解決某疑問、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等為目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往往具有挑戰性、活動性、交流性等特點。在交流探索所得、尋求探索結果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促進學生愉悅感體驗的循環積累,可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為學生提供了持續學習的動力。
第三,合作任務,合作任務的完成促進了組內相互信任,促進了個體對集體貢獻的體驗,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當然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要考慮時間、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學科知識特點等適應性。
四 “生生互動”應是一種習慣
課堂離不開生生互動,上課離不開生生互動。生生互動已成為一種主流的課堂教學活動方式。從一定角度來講,生生互動也是一種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從學習能力角度看,生生互動應作為學習習慣培養。在互動中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意見、傾聽與思考別人觀點、敢于表達不同觀點等方面習慣?;邮菫榱私虒W而服務,控制互動的有效性防止為互動而互動失去教學目標,互動應圍繞教學內容而進行。互動應基于學生、基于學生對問題、任務的把握情況而動,獨立思考、自己解決應是互動的基礎。互動基于外部信息的反饋,大膽無私地敞開自己的思維、展示自己的認識是互動徹底有效的基礎。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的內驅力、控制學生參與活動深入度,逐步形成主動參與互動習慣、培養互動能力。
互動體現了學生主體,實現了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和諧。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自主與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討論中形成知識、方法及結論,在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在互動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成績。
參考文獻
[1]薛鶯、陳鋒.運用“微探究”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J].中學數學參考,2013(5)
[2]方建華.淺談利于學生互惠學習的“互動互助學習小組”[J].教育界,2011(1)
[3]李洪英、鄭宇、崔詠婉等.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調查報告[J].教書育人,2012(16)
[4]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