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啼泣?
要發展你獨創的天才?
要鍛煉你發奮的潛力?
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
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悅?
葉先生的詩就像四月春風喚醒了人們對教育的思考。新世紀、新時期,面對個性迥異的“90后”,僅僅擁有著責任和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身上的陽光充分地洋溢出來,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正如葉先生的“瓶子理論”,以往的應試教育就像是在裝瓶子,不管什么樣的瓶子,只是不斷地往瓶子里裝東西,直到把瓶子裝滿,教師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但瓶子和所裝的東西,始終無法融為一體,為此學生也無法真正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課堂上也就不能完全的投入。
學生不是瓶子,為此,做教師的也不能想裝什么就裝什么。學生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而且各不相同,千差萬別。為此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和特點,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真正的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在獲得知識時發現自己的才能與潛力。在自己的才能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然而作為教師,總有著這樣的美好愿望:把小草變成灌木,把灌木變成喬木,再把喬木變成鋼鐵,再把鋼鐵變成金子。每天為了改變學生而忙碌,但收獲甚微。其實小草完全應該是一棵小草,沒必要,也不可能成為一棵喬木。當然喬木更不可能變成金子。讓丑小鴨變成天鵝只是一個童話,如果把這個童話當成教育的模板,將會扼殺許多小鴨子的個性。
教師有時“太負責了”,而負的責是“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學生一切”。于是乎還出現了“差生轉化”這類的中國教育特色,如果教師不是為盲目地改變學生,眼里哪里會有什么差生呢?——想把小草變成喬木,則小草就成了差生,想把喬木變成鋼鐵,喬木就成了差生,校園內也就差生遍地了,這是教育不尊重學生個性的結果。
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相對自由的教育空間,給予寬容和自由,讓小草是快樂的小草,讓喬木是郁郁蔥蔥的喬木,讓金子是金子,要看到眼里的學生只有差異,沒有差生,教師應做的工作就是張揚差異,而不是生硬的改造,要讓學生有多彩多姿的成長收獲,絕不能一刀切。
正如鄭曉江的《穿透人生》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身上都藏著原子能,但只是很少的人能夠點燃它;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金礦,只是很少有人開采它;每個人的身后都沉睡著一個神通廣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喚醒它。身為教師,身處教育的第一線,只有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我們才能成為肩負點燃原子能,開采金礦,喚醒沉睡巨人的人。”
正如我校倡導的小組教學法,在小組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學習熱情,真正地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并通過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合作,真正地實現葉先生所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堅信,在國家政策的正確的方針指引下,在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改變教學方法,我們一定能夠辦好普通高中教育,一定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