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描述
這是我最初踏上講臺時的一段經歷,講授的語文教學課: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植物媽媽有辦法》第二課時。
這節(jié)課前半部分都一切順利,學生們的興趣也被激發(fā)出來,直到……
(上課之初,創(chuàng)設情境,植物寶寶要旅行,植物媽媽比賽誰的辦法好。通過實物演示,展示蒲公英如何“紛紛出發(fā)”。)
教師:同學們,蒲公英在天上飛啊飛啊,那我要問了,美麗的小蒲公英,你告訴大家,你想飛到哪里生根發(fā)芽?(邊說邊請班內女生回答)
學生:我想落到海洋上。
教師:嗯,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
教師:聰明的小蒲公英你告訴大家你想飛到哪里?
學生:我想落到沙灘上。
教師:沙灘上,那里一定很美。還有嗎?
教師:可愛的小蒲公英你來說說。
學生:我想落到山坡上。
教師:山坡上,對了,小蒲公英飛呀飛呀,飛到了每一個有風吹過的地方,在那里開始了新的生活,小蒲公英們,你們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
學生:不好。(很冷的一個答案,反應最為迅速,課堂仿佛頓時凝結住兩秒鐘)
學生們:快樂!(隨后其他同學異口同聲地說)
(這一個“不好”是我始料未及,聲音很特別,將目光引到了他那里,這個學生是老師們公認的“淘氣包”“搗蛋鬼”,因此,我還是決定暫時不要理會他的回答)
教師:為什么呢,你們想到了什么了?你來說說。
(我請那個學生回答,出于一種內心的不甘,也想到了課堂上也應該有不一樣的聲音,我還是第一個就請他回答我,算是為大家解答這個“不好”的疑惑吧。)
學生:因為小蒲公英離開媽媽就會傷心了。
(孩子簡單的回答讓所有人震驚,當教師帶著孩子去體驗蒲公英旅行的時候,卻忽略了現(xiàn)實的真情。后來我從班主任哪里知道這位學生的母親在一年前去世了。)
問題:教師如何把握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個體情感體驗?
二 案例分析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化身小蒲公英,想象自己飛去的地方,學生的回答是發(fā)散的、新奇的,但是,教師沒有追問原因,只是用自己的理解補充學生應該認為的理由。此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是:首先,教師的補充束縛了學生的回答,約束了學生的想象。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個發(fā)散性問題,應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教師沒有掌握好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也沒有在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基礎上,引導情感的逐步升華。
小學語文教學在依托語文課文為例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情境體驗應是國際理解教育中一項主要的研究內容,學生有了獨特的個體情感體驗,才能與同伴、與老師、與作者產生情感交流與共鳴,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學生的個人經歷與思維方式不同,針對不同的文學作品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目前教師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不但禁錮學生的思維及情感體驗,而且逐漸消退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情感教學,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分量,沒有情感的語文教學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通過案例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情感體驗,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首先,教師要深入備學生、備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能出現(xiàn)的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的因素,并且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進行預設,只有這樣,在課堂當中,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的才能讓老師更好的引導。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其次,抓住課堂生成的學生情感體驗。課堂生成的內容是教學中最為寶貴的精華。學生課堂生成的個體情感體驗是對教學內容與教師教學深度的直接反饋,教師應該抓住這一資源,不斷培養(yǎng)學生深入課文情境的能力,感悟文學作品的能力。
最后,教師的情感體驗要豐富。在備課階段教師對于文章的理解與掌握要透徹,全身心去理解課文內容,用心去感悟文字,從孩子的視角去體會,帶著童真去學習,只有教師將自身的情感體驗豐富化,在課堂上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入情、入景、入境,用情感感染學生,用情感剖析語言文字,用情感教學。
三 總結
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情感的窗戶,展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心靈世界,讓學生呼吸人文精神的氣息,引領學生的人生之步,直至建構精神良知的頂峰。朱德發(fā)教授說:“一種文本好像就是無限豐富的全息空間,在這種空間里,蘊涵的各種文化藝術很多。教師能不能把文本所具有的不同層次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發(fā)掘出來,這樣一個過程,事實上是對一個語文教師有沒有分析能力、解讀能力和剖析能力是一種考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要為學生打開另一扇窗戶,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研討,一起感悟,“師生共處于一種植根于語文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生感受,充分激活原來凝固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文情境,從中體會語言的妙處,學會語言本領”。讓孩子大膽地回答,為他們提供情感交流的平臺,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體現(xiàn)人文關懷,為學生美好人格的形成做出努力。
總之,國際理解教育立足點是人,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物化了的知識。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圍繞人的發(fā)展目標來設計和確定,語文教學必須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關注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fā)展,和學生一起開啟智慧的天窗,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努力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