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停留于默寫背誦、應付考試,應引導學生理解、深記,在交流寫作中學以致用、靈活運用。
【關鍵詞】古詩詞 理解 記憶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94-01
進入中學,古詩詞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七至九年級六冊書,課文及附錄累計收錄達上百篇。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僅豐富了知識,還可用來怡情悅目,陶冶情操。但許多學生只是停留于機械記憶,考試中默寫甚至可以獲得滿分,但一旦涉及理解、賞析就出現問題,更別說在交流寫作中靈活運用了。學以致用是學者的最高境界,古詩文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在審美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并在寫作中根據需要巧妙引用,定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古詩詞教學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教學。古詩詞講究的是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創造渲染,文字簡潔,跳躍性強,需要讀者發揮想象力,結合一定的時代背景,在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前提下理解、審美、記憶。學習古詩詞如果脫離了這些,僅停留于機械記憶,那么,最終結果是記得快,忘得也快。說到底也只是為應付考試罷了。因此,筆者在教學古詩詞時,采取了一些方法,旨在讓學生學得牢、用得活。
一 貼近自然,構筑意象
意象的選擇是詩歌創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組合意象,把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繼而創造出“意與境和諧”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在教學盛唐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一詩時,全詩描繪的是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由于筆者任教的學校地處蘇北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利用課余時間,接近自然村落,采集農村風光。不同季節,景致殊異,于是選取了深冬、初春、盛夏、深秋四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段,分別拍攝了一組照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農村特有的美景,尤其是初春和盛夏這兩組,充分展現了綠樹環繞村莊的詩意美,讓身處其中的農村孩子眼睛為之一亮,不相信這就是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就在這眼睛為之一亮的時刻,老師順勢推出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句,學生由衷感嘆,似乎這詩句道出了大家心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限贊嘆。
但凡涉及自然景物或尋常之物的詩作,教師都可先嘗試構筑意象,再引導發揮想象,接著道出機關奧妙,學生豁然開朗。例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有以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學中,通過一組畫面的展現,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二 對比拓展,生發情感
通過對比,有利于記憶的加深、理解的深刻。在學生欣賞了家鄉美景、感觸了絕佳詩句后,再向大家推出一組城市的畫面: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空氣污濁,綠樹稀疏,與農村風光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引導學生課后搜集積累有關家鄉、城市的詩句,課上交流,教師總結。經過比較,學生對農村、對家鄉的感情有所加深,對描寫家鄉的情緒油然而生,從小溪寫到綠樹,從景美想到人美,從寫景再到抒情,原本熟視無睹的家鄉風光在孩子們的筆下煥發生機。在一次描寫家鄉美的作文訓練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借鑒了古詩名句,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 發揮想象,學習模仿
古詩詞言簡義豐,有很強的畫面感,筆者常常提醒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云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白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地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那么美麗而又和諧,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邊塞圖景。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想象與聯想,否則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和無窮意蘊。
筆者認為,品詩的目的不在于寫作,但偶爾帶領學生仿寫卻是有價值的。仿寫,猶如飛機的滑翔,它是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經過程,有用有效,何樂而不為?最為可貴的是,在仿寫中,孩子們的想象、聯想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鍛煉。為了培養孩子們聯想、想象的習慣,每學一首古詩,筆者都及時地引導孩子們做這方面的訓練,最有效且最有趣的莫若引導孩子們與詩人對話了,通過這一訓練,走近了作者,走進了詩歌。
古詩詞的美吸引了無數讀者,無論通過何種方式、方法,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引導孩子們喜愛詩歌,學會欣賞詩歌,最終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為我所用。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