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通過感性形象和觀念形象來反映和把握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語文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審美過程,形象思維的運用與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感到無從下筆,即使勉強“擠”出一些湊字數的語句也是枯燥無味的。這主要是由于他們腦海中積累的表象太少或不善于將有用的表象提取出來,以致文章空洞乏味,這正是缺乏形象思維的表現。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遵循形象思維的認識加工過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重視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寫作的重要基礎,通過觀察獲得豐富的表象積累,是寫作內容的重要來源。因此,要讓學生寫出生動形象的作文,就要從提高觀察能力入手。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并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有意識地將觀察所得的表象進行加工、存儲,不斷豐富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培養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從而充實寫作內容。
形象思維同時也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思維方式。它把感受到的新的事物與記憶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新的聯系,實際是由所感知的形象引起的一種回憶。想象則是在記憶的基礎上,將平常觀察時儲存在大腦里的材料,進行再現、分解、改造、組合,從而創造出新形象的一種思維活動。教給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 邏輯思維
我們常常看到學生作文中出現前后矛盾、語無倫次、重復等毛病,從表面上看,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而實質卻是邏輯思維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要進行邏輯思維的培養。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書面表達要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其中的“思路清晰連貫”、“合理安排結構”就是對作文中邏輯思維的要求。其實,不論是閱讀、說話,還是寫文章,小至一句話、一個段落,大至篇章乃至鴻篇巨制,都離不開邏輯思維。思維的概括性、條理性和準確性是使語言表達簡練、條理分明、準確無誤的基礎。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為抓手,進行作文提綱和文章結構的訓練,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如寫記敘文,就要理清所寫事件的開端、經過、結果,按照時間順序或順敘或倒敘;寫景則要按空間順序、把景物依次描繪;寫人則把人物的外貌、語言、心理、行為等理順。寫議論文更要注意邏輯性,不僅段落與段落之間要有清楚的邏輯關系,一個語段的內部語句之間也需要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寫作議論文應教會學生運用結構模式去強化其邏輯思路。議論文的總體邏輯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常用的議論文結構模式有總分總式、并列式、遞進式等。在構思時疏通整體的行文脈絡,才能使文意貫通,富有邏輯性。
三 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解決問題的程式,是一種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是思維活動中的高級層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發展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僅是我國現代化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寫作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現在學生的作文在選材上大多是陳舊的材料,構思上模仿或套用他人作文的老套路,立意上更是驚人的相似,與眾不同的新鮮素材、獨特立意或巧妙構思少之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高考滿分和高分作文的導向、教師模式化的寫作訓練,還有學生自身思維定勢的影響。要改變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異口同聲的現狀,就要從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入手,打破作文的模式化教學和原有的思維定勢,力求表達的個性化。
教師在指導作文時不能指導過細,限制過死,防止學生被教師的思路和范例束縛,在作文中過多重復別人的意思導致雷同。對于學生作文的創造性精神應予以提倡,對作文中的新異因素應予以充分肯定,但也要對其中不合情理的因素予以糾正。
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對同一個文題、同一些材料,往往有多種思維方式、多個寫作角度,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拓展思維空間,從多方面思考,鼓勵他們積極聯想、大膽想象,努力地從與眾不同的角度表達新見解。學生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往往是人人都容易想到的,這時就要勇于打破常規思維,另辟蹊徑,擦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只有在不違背常理的前提下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道人所未道,才能寫出有新意和創意的文章,使人耳目一新。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