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效的學生課前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進行的互動過程,教師單純的個人表演并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預習好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但由于歷史被學生認為是副科的觀念太深,以及中學生學習科目較多,學生很少在課前進行預習。孔子強調教育要“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強調教師備課時需備學生,目的就是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作為備課的依據,上課能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上有所側重。正如有的外國教育專家來中國聽公開課所說:“既然學生能流利地回答問題,那還用老師講什么?”但教育領域流行的是教師在想象中備學生,屬于閉門造車,空有教材而無學生。既然“目中無人”,又怎能做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 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1.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保證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
避免課堂秩序混亂或學生注意力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重要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積極參與是個情感問題。學生如果在情感上愿意參與學習,就會避免課堂“開小差”、“打瞌睡”等現象,學習效率將得到保證。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是課堂管理成功的重要標志。
怎樣才能保證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內驅力,學生參與的熱情、動力皆源于興趣。所以,教師要重視通過對學生興趣的調動,達到積極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
第一,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歷,讓歷史走進生活,使學生感悟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如教師在講到“西方工業革命”內容時,就可以聯系我們今天的“十一”、春節長假中,人們外出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及其來歷。這樣,學生會感到,教師講的不是遙遠的事情,而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從而產生對教學內容探究的興趣。
第二,重視歷史知識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如在學習“一國兩制”內容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古代史上臺灣和祖國的聯系以及“二戰”中通過的有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國際法等內容,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
第三,教學中引入相關的熱點透視。高中學生在身心發展上已經逐漸成熟,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很強烈的關注欲望。但由于學習時間緊張,學生信息閉塞,資料缺乏,對外界熱點無法及時獲得。因此,教師適當穿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時事熱點,既可以使課堂充滿現代氣息,又可以巧妙地激起學生興趣。
第四,選用歷史材料,講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可以使沉寂、遠古的歷史變得鮮活,學生不再認為歷史是一門無用的課程。
2.優化歷史教學方式,靈活處理教學內容
歷史教師要根據高中歷史新課標,靈活、多樣地處理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和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雖然課前備課時歷史教師也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方式進行了預設,但真正的課堂教學畢竟不能和課前預設完全一致,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足夠的教育智慧去機智地處理每堂課所出現的新情況,要機智、靈活地適時改變,優化教學方式。
優化教學方式要求歷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不同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但相同的課、不同的學生,歷史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歷史教師選用的歷史教學方式必須是適合本節課的教學方式。另外,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運用一種教學方式,要多種方式結合,取長補短,靈活設計教學過程。
3.優化課堂教學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備課時,要認真鉆研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力求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切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學習和思考。如教學“洋務運動”一節時,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對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圍繞這些問題,要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三 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立足學生的發展,采用多種評價方法。首先,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教學開始或一個單元開始時對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評價,旨在弄清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評價。將以上三者有機結合,使有效的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其次,參與評價,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參與評價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主張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就教學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參與到課堂評價中,這對于學生團體意識的增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要適應有效教學的需要,教師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增強改革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在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更加積極、更加充滿活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