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每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重要課題。不要盲目崇拜專家下面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 改變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組織者、制定者和評判者,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者、支配者。而學生是來求學的,理所應當服從教師的安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課上,教師高高在上,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低。如此教學,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在新的教學方式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實現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
二 巧設疑問,鼓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課前要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才能在課堂上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所提問題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令人深思,給人啟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曾說:“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創造的火花,及時鼓勵、引導。如在教“商品的含義”時,教師可采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迂回式提問:(1)提到商品,同學們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電等。那么,這些商品是怎樣來的呢?它們又到哪里去呢?(2)大自然中的陽光、空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3)醫院給病人輸的氧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4)你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是不是商品?(5)勞動產品是不是商品?關鍵看什么?這種迂回式提問,能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發現性和創新性等要素都得到有效訓練。
三 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造,求異往往成為創造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不要盲目崇拜專家、知識,要敢于對權威、教材、教師、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質疑、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一分為二”的觀點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對此怎么‘一分為二’?”這是發散思維的火花,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對求異思維的進一步討論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投影、電視、錄像、電子網絡等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不斷發散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絡信息,教會學生使用網絡遠程技術來收集資料、整理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一個民族唯有創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