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中聽到這樣一節文言文選修課,講授的篇目是蘇教版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中的《段太尉逸事狀》。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了文中選取的段太尉生平事跡,分析了段太尉外柔內剛、勇毅見于平易的個性特征以及文章中是如何寫出這樣的特征。之后,執教者與學生一起回顧所了解的與段太尉同樣有剛直精神的歷史人物,并整理出在江蘇省《高三一輪復習資料(語文)》中的文言文閱讀篇目中出現的正直官吏的生平主要事跡,還展示了一些體現類似精神的古人名句,并討論了這種精神在今天的意義。最后,教師帶領全體同學起立誦讀《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課堂的拓展和延伸部分,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在集體誦讀《橫渠四句》時,說是“群情激奮”也不為過。下課時,學生對教師報以熱烈的掌聲。我相信,這堂課一定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種印象是不是我們所希望留下的印象呢?
一 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拓展與延伸的必要性
課堂拓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教師在課堂拓展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中。因為語言的隔閡和時代的距離,對學生而言,文言文詞句、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情感無一不是理解的難點。適當的課堂拓展能恰到好處地化解難點,拓展學生視野,增強課堂趣味性。但在文言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拓展和延伸?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文言文的課堂拓展常常從補充文章背景、補充同類文章、補充相關教學內容、補充相關情節幾方面展開。不論哪一個角度的拓展和延伸,都應以化解難點、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為目的,不能是盲目的、漫無邊際的拓展。因此,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不應淡化語言或脫離文本。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唐宋散文的選修教學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在閱讀中體會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懷抱,進步的社會理想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理解散文作品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學習用現代的正確觀點和思想方法來分析作品的內涵和思想傾向,認識其意義和局限。可從各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適當聯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寫作的具體背景,以及前人對作品的品評,來加深理解。”雖然是選修教學,但唐宋散文的閱讀重點還是文本本身,而課堂的拓展應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為目的。而在上文所提到的那節課中,雖然執教者進行了廣泛的拓展延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但這些拓展和延伸對學生加深理解并沒有太多的幫助。
二 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拓展與延伸應注意的要點
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如何做到有效,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陳婷在《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拓展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文本拓展要遵循的三個原則,即必要性原則、文本性原則和適度性原則,這是非常正確的。將三個原則與文言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我總結出在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中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第一,緊密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也就是說,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的內容必須與課文緊密相連,拓展和延伸的首要目的在于利用豐富的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就課文本身的語言、情景、立意、寫法等方面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和分析,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言文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從而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文本的能力。例如,在《游褒禪山記》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課后閱讀與此題材類似的其他文人游記,如蘇軾的《石鐘山記》等。
第二,必須注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學進行,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或布置為課后作業,不論采取哪種形式,都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也是文言文拓展和延伸的第二個目的。拓展和延伸的內容應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且從“言”和“文”兩個角度,切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例如,在《留侯論》的教學過程中補充《史記·留侯世家》中的相關段落,既補充了相關材料,又增加了文言語段的閱讀。
第三,拓展和延伸的總量不可過多。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的內容可由課內拓展到課外,讓學生更多地接觸閱讀材料,從中總結出文言文閱讀的規律,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但必須注意,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分散教學目標,不能給學生展現太多的拓展內容,以免學生沒有時間細致理解拓展內容,使為了化解難點而進行的拓展和延伸演變成為新的難點。
在課堂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而這三個要點較重要。拓展和延伸是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但只有真正恰當的拓展,才能讓文言文教學錦上添花。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