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導入語是一堂課的起點,是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知識的“興奮劑”。如果教師在導入新課過程中能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好導入的方法,就會在這節課伊始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精神振奮、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
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往往有地理是一門副科的錯誤想法,甚至大部分學生剛入高中,就給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愛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對地理只要應付小高考即行。因為這些學生缺少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內在需要,沒有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影響了其思維與主觀能動性,地理的學習效果很差。所以,如何設計地理課堂的導入激發學生產生地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對地理教學至關重要。
一 運用教師的親身經歷,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中,假如教師講述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自身經歷的故事,會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引導學生主動追求知識。如我在教學“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時,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在上課之前我把大學里參加教育實習時在華山和泰山上拍的照片展示給大家看,在看的過程中還向大家描述了自己當時爬山的感受,學生不僅看得很專注,而且對學習地理產生了興趣。這種教學,能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相結合,促其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
又如教學“季風氣候”一課時,我引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作為導入。當時正值隆冬,赤壁戰場盛行西北風(冬季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若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己,為此,周瑜焦慮成疾,一籌莫展。正在危難時刻,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通過觀察天氣、天象的變化,準確地預測到當地冬至前后短時間內會偶然出現刮東南風的反常現象,結果助吳火攻曹營成功,大獲全勝。如此導課,學生樂聽、樂學。
二 賞析詩文,陶冶學生情趣,導入新課
詩歌語言優美,充滿激情,能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恰當地巧用古詩詞導入新課,會創造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意境。如在教學“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教學中可引用以下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令我來思,雨雪霏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這些詩句切入鋒面系統的教學當中,以此來區別“快行冷鋒”、“準靜止鋒”、“暖鋒”和“慢行冷鋒”的特點,既增加了情境性,又加深了記憶。
又如在教學“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時,以“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導入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分析氣候的垂直變化。引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來講述地球公轉、自轉。
三 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
多媒體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如“地球的運動”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可以這么說:得“地球的運動”者得“地理”。在對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時,我利用制作的課件,把地球的自轉、公轉、方向、晨昏線、黃赤交角等內容用動畫形式體現出來,使抽象內容變得更直觀,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更明顯。這樣的教學,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形成一種崇尚知識、努力探求地理知識的一種良好氛圍。
四 巧引資料,激發興趣
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可將與講授內容有關的資料引入新課,以激發學生興趣。巧引資料有說趣聞、講個故事、吟詠詩詞、解釋典故、引用俗語等。如講授“地下水”一課時,可引用俗語“井水不犯河水”提出質疑;講授“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課時,可引用“一山不容二虎”這一俗語作為引入新課的資料。
五 聯系實際,引起注意
實際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是學生熟悉甚至親身體驗過的,將這些事物和現象引入新課,可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學“天氣與氣候”一課時,可從當地氣候特征與近期天氣談起導入新課,使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六 借用諺語,通俗易懂
諺語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總結,言簡意賅,富有哲理。若巧用諺語導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啟迪思維。如教學“中國鐵路”一節時,我這樣導入:“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舊中國民諺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而如今,寶成鐵路像一條銀色的鋼鐵巨龍溝通了巴山蜀水,成為我國一條重要的鐵路運輸大動脈,使艱難險峻的蜀道變成了坦途,從而結束了‘蜀道難’的歷史。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日新月異,成績斐然,下面我們就具體學習這方面的有關內容。”這樣導課,既傳授了知識,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兩全其美。
實踐證明,地理不是難學而是學生不愿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導入尤為關鍵。所以在新課程的創新教學中,教師在導語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厭學”為“樂學”。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