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也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很多學校借用波斯納和葉瀾教授的話,大力倡導老師寫教學反思。
其實,教學要反思是眾所周知的,但在實際的教學反思中如何務實而不務虛,做到真反思、深反思,是值得每一位老師認真思索的。思想品德課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更好地達到育人效果。本文擬從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和內容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 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人類的學習可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道德的學習三種類型。思想品德課以德育功能為主,它的課程目標不僅僅是傳授人類生活和生產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品德、積極的人格傾向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通過這種學習所影響的不僅僅是今天的生活,而且是他們的未來,甚至他們的一生。因此,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向學生傳送正能量,希望他們能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是否真正達到了德育目標呢?影響因素又有哪些?那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師作出及時并且深刻的反思。如果思想品德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不作任何反思,僅僅是照本宣科,當個教書匠,只是就事論事地將書中的基本知識傳輸給學生,而不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內心感悟和實際行動,會使學生形成“學”和“用”兩張皮的情形。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反思,既要反思有效的教學形式,也要反思學生的思想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德育目標。
二 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的內容
如何做到有效的反思,而不是“假反思”、“淺反思”,本人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1.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
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具備的一般能力,如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學生的能力等,還應具備如道德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法律教育能力等特殊能力。盡管教師在上大學的時候獲得了一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識仍然來自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自我反思。思想品德課的特殊性需要教師不斷地審視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教學內容,不斷地豐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寬,信息來源廣,為了更好地與學生交流知識,需要教師擁有廣泛的知識。例如學習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教師不能僅僅只研讀教材,還需要學習憲法和繼承法的相關內容。因為學生會根據疑惑不斷地發問,只有教師在了解了繼承法的相關法律常識,才能真正地去傳道、授業、解惑。一次聽課,教師在講解公民的經濟權利有哪些時,他僅僅一帶而過,說主要包括財產權、繼承權、勞動權、休息權、物質幫助權等,當時有學生提問什么是物質幫助權?那位老師列舉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物資捐款,沒有做名詞解釋。其實,物質幫助權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殘疾等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權利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從而維持基本生活。自然災害應該不屬于此范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2.反思教學三維目標
思想品德課程目標分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和技能三個維度,這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與其他科目的三維目標順序正好相反,符合思想品德學科特點。這也就要求思想品德課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針對學生的不良情緒,內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行疏導和教育。新課程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方法的強調,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層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質的真正回歸。這也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反思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合理,特別是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是否達成。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在以后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其實,除了教師個人的反思之外,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課堂觀摩、評課等多種途徑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
3.反思教學策略
反思教學策略既可以是成功之處,也可以是失誤不足之處。成功的教學應該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到”、“不掉隊”。這就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現在,教師經常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選用經典案例視頻、圖片、音樂等形式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這樣的教學更需要教師從素材的選取、學生的學習方式、效果等多角度做出深刻的反思。
其實,思想品德課反思可以是對一節課,也可以是針對一個學期,甚至整個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涯,但不管是從什么角度進行反思,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沉入到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去,日積月累方有成效。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