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既不是個人獨立的閱讀行為,也不是教師向學生介紹文本或講解閱讀,而是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建立多元互動的信息通道,進行信息溝通并產生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閱讀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閱讀教學規律,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本文試以《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新課標下閱讀教學方式的改變及這種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 民主對話,平等交流
教學《坐井觀天》伊始,教師談話導入:這是一篇生動有趣的語言故事,老師將和小朋友們共同閱讀,并交流讀書所得(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把課文讀通讀順)。
教學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動的合作關系。課始,筆者用親切、平和的語言交代本課的學習任務,首先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出現,奠定全課民主、平等的基調,接著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積極創設自主學習情境。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合作者,努力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感受與理解,完成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
二 質疑問難,整合定向
設置以下問題:(1)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疑問?請在課文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2)想一想,這些問題怎樣解決?(教師將課堂提出的問題認真篩選,加以整合,融入教學目標。)
“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問題從何而來?教師應在深入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建立問題情境使探究任務明確起來。問題可以出自學生的“自疑”,即學生初讀課文后自行發現的各處“疑點”,經師生共同梳理后確立探究主題;也可以來自于教師的“導問”,即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拋出主導型的問題,為學生的閱讀活動引路。
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課文的先導,它應與學習發生的情境緊密相連,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貼近學生認識潛力的最近發展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行間巡視指點作用,著眼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問題的快樂。課堂生成的問題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結果,將生成的問題整合為探究的專題,則是教師引領作用的體現。《坐井觀天》一課可將學生的問題集中于兩個方面,即“為什么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為什么小鳥說天是無邊無際的?”從而確立探究的專題。
三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第一,個人獨立探究。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釋疑、解疑。
第二,小組合作探究。按學生的個人意愿組織,便于分工和溝通。
確立了探究閱讀的主題,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主動權,讓他們充分地閱讀、探究,這種探究閱讀可以由學生獨立進行,也可以由2~3位學生合作進行。如果學生向教師請教,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他們,給他們的閱讀思考以暗示,幫助他們進行觀念的重建。學生個體圍繞探究主題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或聯系上下文,或動手實踐,自己釋疑、解疑,并將自己的探究所得在書上作批注,同時記下自己弄不清的問題。學生在自讀、自探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習小組的建立,最好按學生的個人意愿組合,并且相對穩定,這樣便于分工和溝通。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中就是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從兩個專題中選擇內容來學,可以分組讀議,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都學,學習的空間和彈性很大。
四 討論交流,理解感悟
專題一:為什么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
討論交流:(1)師生動手實踐(卷紙筒)。(2)說說沒有紙筒觀察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利用動手操作輔助體會)(3)朗讀訓練。
專題二:為什么小鳥說天是無邊無際的?
討論交流:(1)多媒體演示小鳥飛翔的情景(田野、森林、草原、城市……),并描述畫面。(2)談談你的感受,從而了解無邊無際的含義。
五 拓展思維,深化主旨
第一,拓展環節: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會說些什么呢?
第二,將課文內容及拓展部分演一演。
由于文本語義的隱喻性,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寓意。設計這些環節,目的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會發言踴躍,加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
六 總結
以上是筆者對新課標下閱讀教學的探索和思考,綜合起來,有以下兩點:(1)質疑問難。在閱讀教學中,不是由教師簡單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引出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去閱讀文本,搜集資料,進而分析、解決問題。(2)自覺參與,合作探究。新課標下的閱讀是師生共同探究閱讀和群體合作閱讀的結合,每個發展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探究性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閱讀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