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是充滿語言文字賞讀訓練的課堂,學生借助文本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則,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普及,各種媒體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在展現出絢麗多姿的一面的同時,也模糊了語文本真的面目,使語文課的文字特性淡化、弱化,語文課堂出現了“文字缺失”現象。
一 教學過程中的文字缺失——“亂花漸欲迷人眼”
傳統的語文課堂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雖形式手段較單一,缺乏情趣性,但學生在長期的浸潤和熏染中,打下了語文功底。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造就了集“聲、光、電”于一體的語文課堂,華美的圖片、精彩的視頻、大容量的教學信息全都涌向學生,學生難于有甄別、選擇、接納、消化的機會。
如一次校內研討課上,有一位青年骨干教師執教《黃山奇松》一課,首先以徐霞客的“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為引,借助風景圖片欣賞“黃山四絕”;然后圖文互映,賞讀描寫“三大名松”的語句;接著播放黃山松視頻資料,認識黃山松千姿百態的特點,拓展鏈接描寫黃山奇松的詩詞;最后小練筆,借助想象,把你最感興趣的松樹寫出來。整堂課運用圖片欣賞的時間近二十分鐘,擠占了原本屬于品讀、感悟文本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間。語文課上成圖片欣賞課、文史常識課,缺少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從課堂上收獲到的只是“黃山奇松”的表象,而沒有深入文字肌理,從文字的背后領悟黃山松的奇特。大量的圖片涌入束縛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漢字表達的朦朧美也跟著喪失。學生沒有經歷對文字的認讀、感知、理解的過程,語文素養又何從談起?如今,像這樣的語文課比比皆是,吟唱、表演、繪畫等充斥課堂,學生的興趣濃了,可文字沒了,沒有文字的語文課堂猶如失去了靈魂,即使花樣百出,也毫無“語文味”可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的基本特征。人文因素蘊含于文字中,工具性是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學過程中的文字缺失,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二 板書中的文字缺失——“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的板書能點睛指要,給人以聯想和智慧。板書是對文本的高度濃縮和概括,揭示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體現出教學的重難點,將教材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方面復雜、抽象、潛隱的問題清晰、明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優秀的板書設計是課堂的再現,能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筆者認為語文課堂的板書應有別于數學、美術等學科,要能體現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征,借助靈動的文字,豐盈語文課堂。但小學語文的課堂板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板書的內容關注到文本寫了什么,而沒有體現怎么寫,忽視學法指點和語法知識傳授。其次,以課件代替板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依據課件的設定而按部就班地進行,隨著課件播放的結束,黑板上除了課題,什么都沒有留下。許多老師已意識到沒有板書的課堂是有缺陷的課堂,試圖在使用課件的過程中進行板書,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既要操控課件又要關注學生的生成,再去板書,則顯得手忙腳亂。因此,板書的省卻也在情理之中。再次,圖片代替板書,文字成為圖片的旁注,板書更像一幅畫,畫出了所學文本的字面內容。
板書的文字缺失,給語文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學生無法整理課堂筆記,對所學內容不能自主及時地鞏固復習,記憶的時效周期大大縮短。教師的板書是學生書寫的模仿對象,學生在看教師板書的過程中能直觀地感受書寫運筆規則,字體間結構的安排。板書中的文字缺失,也讓學生失去了模仿教師把字寫工整的機會。
三 讀書中的文字缺失——“紙上得來終覺淺”
張田若教授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是感受語言,培養語感的基本方式,以讀為本是培養語感的前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文本閱讀是永遠不可代替的。學習語言,不用心去讀、不潛心去體會是不會有較大收益的。在實行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學手段日漸豐富、新穎,教師總是試圖在一節課上灌輸給學生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而忽略了學生對文字的咀嚼,課堂上聽不見書聲瑯瑯,文字被教師肢解得無法閱讀。還有不少教師認為課改就是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錄音磁帶、錄像配音朗讀比自己范讀要規范、標準,指導性更強,以致傳統的閱讀形式,如教師范讀、領讀、師生共讀等漸漸被忽視和冷落。其實,電子音響設備播放出的聲音缺乏生機和情感,顯得機械、呆板。從本質上來看,多媒體對文本進行了重新包裝,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卻削弱了學生的感悟能力、閱讀能力。語言文字表面上顯得單調,但實質上有聲有色、有情有味。它所蘊含的魅力是無窮的,是多媒體難以形容和傳達的。教師范讀或領讀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訓練形式所不可比擬的。學生只有對文本語言有所感受、領悟,才能真正吸收到文字的營養和知識的深層內涵。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喜歡采用范讀、領讀、師生共讀等形式,讓學生耳聞其音、心醉其情,給學生更加真切的文字閱讀體驗。恰到好處的范讀和領讀對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乃至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幫助學生從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從教材的字里行間探尋打開語言文字大門的鑰匙。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字的品讀,學生的內心世界才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