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語文教師大都感慨語文不好教,說實話,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也覺得語文越來越不好教。若處理不好,就會事與愿違。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可能導致放任自流,教學效果差;自主合作探究,很有可能成為過場式的“花架子”;信息技術讓課堂變得熱鬧,結果研讀文本、落實語文訓練被架空;激勵式評價,讓教師不敢再批評;弱化考試,但各級考試并沒有取消,仍是課改的“瓶頸”;“動”起來的課堂,可能導致語文味缺失。如此多的問題,令教師們深感教不好語文了。那么,語文教學該向何處回歸?
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落實讀、品、寫、說、評,還原語文本來的味道。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好課三味》中這樣說道:“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這才是扎扎實實的具有語文味的課堂。語文教學應回歸樸素原點,凸顯語文本味。也就是要讓語文教學回歸常態,返璞歸真,“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追求教學的務實。
一 潛心會文,讀出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形式,是理解課文、獲取知識、體驗情感最有效的手段。“語文味”是讀出來的,例如,讀《廬山的云霧》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課文中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定格在心間;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我引領學生用低沉、緩慢的音調朗讀,感受鄧小平爺爺的豐功偉績和偉大人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融為一體,見作者之所見,思作者之所思,如臨其境,讀出形象,讀出情感,讀出智慧。崔巒老師說:“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讀。”閱讀貴在“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與知識、期待與思考主動走進文本,潛心讀書、接受熏陶、享受樂趣,才能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 咬文嚼字,品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的魅力是什么?一是“讀”,二是“品”。“品”就是品味、體悟、學習、鑒賞。“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文課堂要組織學生品味文字,品味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看看語言是怎樣的豐富、優美、生動、形象。在品味語言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其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早年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品味語言必須聯系語境,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只有這樣,才能品出詞語的內涵、意蘊、“言語背后的東西”。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言語的聲音,辨別它的色彩,掂量它的分量,觸摸它的“溫度”,把它擺在整體之中,感悟、內化它的“言”和“意”。學習《鳥的天堂》就應抓住大榕樹的“大”和“生命力強”,讓學生細讀相關文字,重點品味作者是如何寫出大榕樹的這些特點的,在品讀中感受榕樹的生命力,借鑒作者的語言,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學習散文《安塞腰鼓》,絕不是為了記住“安塞腰鼓是怎樣一種鼓?這種鼓怎么打的?姿勢怎樣?”等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安塞腰鼓,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如何將黃土高原上男兒的激情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有“語文味”的課堂應是“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課堂。
三 體驗感悟,寫出語文味
“聽說讀寫”缺一不可,學習語文的終極目標就是更好地表達,而“寫”是重要的表達方式。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往往停留在具體感知的事物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寫”,進行抽象概括。如學習敘事的課文,初讀課文時,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用連貫的話寫出來。細讀課文時,進行批注式閱讀,學生與文本展開心靈對話,讓學生抓住那些“心動”的詞、句,靜下心來,思考這個詞表達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寫?并把感受寫下來,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教學不僅要思考作者“寫什么”,更要學習作者“怎么寫”。語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編選的經典范文,是學生最重要的習作范本。首先,進行寫法的遷移,進行仿寫,矛盾曾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如《金蟬脫殼》中描寫金蟬的脫殼過程,一連串動詞的使用,讓人領略了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寫出它們的活動過程,這就是活學活用。
四 交流思想,說出語文味
“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根本途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說”的氛圍。可以有效利用這些教材插圖,讓學生邊看圖邊復述課文。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可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說”的訓練,使知識得到鞏固,記憶得到強化,可謂一舉多得。教材中有一些寫景游記類的課文,如《廬山的云霧》、《西湖》、《黃山奇松》等。學后,教師可讓學生當一回小導游:假如你是導游,你會怎樣向游客介紹這迷人的自然風光呢?學生在講解的時候,也在反復咀嚼、品味著祖國璀璨的文化,這既是一個積淀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升語言素養的過程。
崔巒老師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讓“語文味兒”彌漫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之中。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