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需要打破學生的思維束縛,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聚合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
【關鍵詞】生物教學 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28-02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對升學率的追求,人們過分看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傳統記憶型的教學模式,龐雜的內容材料和片面強調識記而很少注意實際的思維過程,封閉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窗口。
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在《美國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聲明:“強化并貫穿于所有各種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養思維能力。”因此,應打破思維束縛、培養思維能力。那么,思維該如何培養呢?畢竟思維不是可以直接由教師傳遞給學生并由學生完全接受的東西,相反,它更多的是依靠學生自己在經驗中的探索、體悟和積累。
一 突破思維惰性,培養發散性思維
澳大利亞的弗蘭肯海姆在《活躍課堂思維的教學策略》中提到了“逗號思考法則”,并講述了他在課堂上的使用過程:先在黑板上畫一個相當不規則的句號,大到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看清楚。在這個句號中通常有一個缺口,以便引起學生的好奇。然后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的答案很多,但一開始都是常規答案,如“球”、“粉筆”等。弗蘭肯海姆老師不斷地鼓勵學生,讓他們繼續發表意見,并且還引導學生從三維的視角來思考:從魚兒的視角仰望該物體,從鳥兒的視角俯視該物體等,讓學生打破常規,提出很多不同尋常的答案。老師在有了20個答案后在黑板上又畫了個逗號,然后繼續問出10個左右的答案。從弗蘭肯海姆的課堂過程,我們可看到:思考問題時只要堅持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就可以產生大量的、獨特的新思想。只要能堅持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突破影響發散性思維的障礙——惰性,從而打破思維定勢。
由此可見,教師的任務不應是簡單傳授知識,而是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為學生創造表達自我的空間,提供發展自我的機會,通過特定的開發訓練,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運用聯想、想象、猜想、推想等盡量拓展思路,從問題的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順向、逆向、縱向、橫向的靈活而敏捷的思考,從而獲得眾多的方案或假設。挖掘出每個人的創造性,將學生的潛在能力變為現實能力。
二 沖破思維限制,培養聚合思維
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聚合這兩種思維方式在思維活動中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沒有發散性思維就不能提出全新的假設和答案,就不會有創造性思維;但發散性思維提出新答案必須經過聚合思維的檢驗證明才能確定其正確性。聚合思維又稱求同思維、輻合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維。
為什么漁民揚帆下海,一網打撈起活蹦亂跳的魚數百成千,而不是一條一條地捕捉?因為漁民們已掌握了魚群活動的規律。可見,只要我們細心研究,對比歸類,找出各種信息之間的聯系和特點,認真總結,即可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如遺傳的基本規律這部分內容,一直是大多數學生的薄弱點,可實際上不管是概率的計算、配子類型的問題,還是基因型表現型的推斷問題,甚至是孟德爾遺傳規律的拓展延伸中的顯隱關系的相對性和基因互作等問題,只要能夠找準規律,就會發現,其實它并不是那么的困難。
三 掙脫思維枷鎖,培養創造性思維
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突出能力培養,其中創造性思維就是能力培養目的之一。
如新課程標準版高中生物文本中有大量生物學概念、方法、過程、原理、理論,需要學生進行理解與記憶。筆者剛從教時,在意的只是學生是否已記住了,很少在意學生是否理解,更不要說去了解學生是怎么記憶、理解的;這樣的結果使學生越來越習慣于機械性記憶——死記硬背。后來我在教學中發現,這樣一味地只求成績,不求方法和能力的做法,只會事倍功半。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記硬背,只會事倍功半。
如果學生能在記憶的過程中,更多地去尋找、去探索一些有利于自己記憶的方法,如學會運用創造性思維對基礎知識進行聯想記憶(再結合自身的想象)來進一步創造一些口訣等,這樣將更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節內容知識性很強,需要記憶的比較多,在設計本節課時,我考慮到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關系密切,所以,整節課我都以糖類和脂質與生活的聯系為主線,以不吃早飯上課精神不集中導入到糖類的學習,又以急性腸炎為例,提出為什么只能用葡萄糖而不能用蔗糖,最后又以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需定量攝入米飯和饅頭為例,讓學生在掌握單糖、二糖和多糖區別的同時,明確主要的能源物質應為葡萄糖。對于脂質的學習,一方面借助“豬堅強”導入脂質的學習,另一方面利用對“膽固醇過高”這一病例的分析,以及維生素D、性激素等對人體的作用讓學生進行理解性記憶。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利用生活常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教學“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節課后,讓學生借助課本38頁人教版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相關蛋白質的概念圖進行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在教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這一節課后,讓學生借鑒蛋白質的概念圖,自己建構有關核酸的元素、基本單位、數目、結構通式等內容的概念圖,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知識的整合以及遷移能力。
我們正處于創新的年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當務之急,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教學中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去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張揚學生的個性,享受學習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學會思維,成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為社會培養出具備高創造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汪安圣主編.思維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Eric Frangenheim.活躍課堂思維的教學策略(第六版)(龍玫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