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尊重學生作為教學的前提,理解學生在已有知識與能力上的差異性,找到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因材施教。要如此,教師應全面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現狀,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本文就分層教學的實施原則,探析了分層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 分層教學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34-01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陣地,高中物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決定了學生接受程度的差異,要保證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使大部分學生都有所提高,教學方法極其重要,而分層教學即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 高中物理實施分層教學的主要原則
1.個體性與整體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即尊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思維與方法上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作出差異化的教學要求,不斷地挖掘學生個體在學習中的潛力和閃光點,同時還要兼顧全班學生的能力層次,實現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避免過于關注個人而導致整體的學生發展的滯后。
2.自由與平等原則
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提高,而自由與平等是前提。自由即是每名學生都有提出疑問的權利,避免因問題的相對簡單而予以忽視或譏笑;平等是一種思想觀念,教師只有堅持平等原則,才能真正地觀察和研究每一名學生,分別找出其弱點和長項,努力營造一個平等的學習和發展環境,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二 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
1.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
學生分層是實施教學計劃的前提,是為了使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策略性,但在實際分層時應堅持保密性原則,做到心里有數即可,切忌將名單在班級內張榜公布。在具體執行上,可結合學生的水平設置不同的預期目標,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為基礎好、理解能力強的學生;B層次為基礎和理解能力都很一般的學生;而那些成績較差的定為C層次。在人數比例上,由教師自行掌握,一般A、B、C三個層次的比例為1∶2∶1。但需注意的是,這種分層是不固定的,必須隨著學生學習的狀況予以適當的調整,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內容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
內容分層,指的是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上使學生有自主的選擇權,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既讓學生有一定的能力訓練,又讓學生不感到學習吃力而產生厭學情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在學習中傳遞正能量,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具體的教學內容的分層,可按照教學內容的數量和難易程度的不同來劃分。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關受力分析的教學,可按照學生的基礎來進行分層,對于C層的學生只要求掌握物體在一定的斜面上的受力情況即可,如物體在向上、向下的不同運動狀態下的受力情況分析。而對于A層學生而言,這顯然不能滿足其對知識的掌握深度的要求,因此,可在上述基礎上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如物體在運動時與斜面、斜面與地面的相互作用及運動方向和趨勢。如“力的合成”(人教版物理必修1)中有這樣一道例題: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對B、C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其作圖和書寫的基本方法,即可用直尺上的1厘米來表示物體15N的力,并按要求畫出平行四邊形,再用刻度來計算相關的長度,并利用相關公式來求解,并做出對角線的方向即是力的方向的正確判斷。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還必須分析和判斷更深層次的問題。即通過上述結論再分析,如果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其夾角發生了變化,又該怎樣確定合力F的大小與方向?通過較難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3.教學評價分層是實施教學分層的重要保障
分層評價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對學生所進行的活動及時地評價,并在評價中體現激勵作用。正確地分層評價不僅能使學生明確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學習結果,也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狀態不斷改善。
因此,對高中物理學科而言,這種分層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教師物理教學的技能,充分開發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其實也是對“因材施教”理論的一種實踐,是新課標下物理教學的必然要求。高中物理教師要著力對分層教學進行研究,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讓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陶志軍.高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思考[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1(1)
[2]王巧珍.運用分層教學 實現因材施教[J].教育科研論壇,2008(8)
[3]陳宇新.分層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8(1)
[4]劉良均.高中物理分層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