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生物實驗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強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生物實驗 科學探究 實驗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35-01
實驗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生物科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生物實驗能向學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和觀察、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實驗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而當前生物教學還有一些薄弱環節,如教師對實驗教學質量不夠重視,課前準備與精心設計不足,忽視操作技能的改進,對實驗教學的組織能力不強。為此,必須重視實驗教學的研究和探討,筆者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實驗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 明確目標
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避免實驗的盲目性。如“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時,大部分同學在乎實驗結果,忽略了實驗的目的。因此,除了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二 做好準備
要適時科學地準備好實驗材料,如“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初中和高中教材中都有,初中教材中操作過程比較簡單,在選材上,選用香蕉作實驗材料,而高中課本選用雞血,有的學生覺得血很臟,實驗不認真完成。初中課本選材避免了這個問題,學生都會認真完成實驗。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文科班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用初中課本上的材料及方法,對于理科的學生,因他們要參加高考,嚴格要求他們掌握高中內容外,可讓他們知道還有既簡單效果也不錯的方法。
實驗教學和平時上課不一樣,不僅要適時科學地準備好實驗材料,還要精心設計實驗教學程序,認真構思好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考慮周全,以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三 加強管理
首先應加強實驗紀律,規范實驗習慣;特別是每學期的第一節實驗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每個實驗完畢后,要進行總結實驗;其次要培養好實驗助手或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協助教師指導本組的其他學生,使教師能集中精力輔導學生。實驗證明,讓學生參與實驗教學,比教師唱“獨角戲”要好。
四 正確指導
在實驗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對一些技巧性較強的操作,不但要對學生精心指導,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例如:在做“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按教材要求做好驗證性實驗,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把紫色洋蔥表皮細胞分別放入清水和濃度不同的蔗糖溶液中,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各自的中央液泡的大小、顏色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變化情況,并分析原因。通過學生觀察有新的發現,從而提出猜想。
五 注重分析
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抓住現象的本質,找出與該現象相關聯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如進行“探討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實驗時,讓學生分析衣服的袖口和領口的污漬用“衣領凈”更容易洗干凈的原因。這樣既貼近生活激發興趣,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新課改后的生物教材新加入了一些探究實驗,但大多數實驗,教師仍停留在照本宣科、重復驗證上,缺乏進一步探究。演示實驗是教師課前準備好,課堂上演示,學生看到其結果與教科書一致,就認為達到演示實驗的目的,一旦結果不一樣則會認為是操作過程有誤,沒有進行認真分析。在分組實驗時,做實驗就變成了學生簡單的、重復的機械操作。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沒有認真分析出現的各種現象,不僅達不到實驗目的,還讓學生學會了生搬硬套,失去實驗的意義,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和心理惰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做實驗不能只做出實驗現象,而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實驗結果加以思考、分析、研究和解釋,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六 改進考核方法
實驗考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重視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綜合、推理和歸納能力,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作風。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用兩種方式對實驗進行考核:(1)采用抽簽的形式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2)以競賽的形式對實驗進行考核。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復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現,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就克服了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以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
作為中學生物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身心特點,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在“樂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