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小學的教育中,小班化能體現其優越性。因學生人數的減少,教師可以關注教室中的每一個學生;學生人數少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可以更多一些細致的關注;學生人數少了,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教室的空間,組織各種活動。小班教學為走出課堂,在大自然和社會中進行教育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關鍵詞】小班化環境 初中生物 教學優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41-01
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學生數量控制在30人以內的教學單位中,面向學生個體,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可以預見,在今后幾十年內,小班教學必將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尤其是在中小學的教育中,相比于大班教學,小班化教育更能體現其優越性。
一 小班化教育在關注每個學生上的優勢
大班教學時,班級人數有50~60人,有的甚至70~80人,教師根本顧不過來,往往采取“一刀切”、“齊步走”等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造成教學效果較差,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透”,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有實驗表明,教師的視覺范圍只能注意到30人以內,這是教師能關注的最大范圍。小班化的教學為教師關注每個學生提供了可能。在小班化課堂里,學生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逃不過老師的眼睛。這樣,課堂的紀律就能很好調控,那些上課容易分心、做小動作的學生容易得到控制;而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更重要的是一堂課中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而在大班教學時,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往往得不到展示自己的機會,很容易被同學和老師忽視,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當然不能說小班化教學就能體現絕對的公平,但比較60~70人的課堂教學,小班教學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以及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期望,顯然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那些內向不善言談或自卑的學生也變得相對開朗、自信。
二 小班化教育在教室空間布局上的優勢
大班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排座位的方法,講臺在最前面,后面是學生課桌。由于學生多課桌多,能留下的空間就很少。很多時候,就連走道的空間都非常有限,更別提上課學生活動的空間了。有時都不忍心叫學生上臺表演,因為一個學生要走到講臺,需要好多同學為其起立讓出空間,這樣班級會一陣騷動,適得其反。然而因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即使采用分組合作討論教學,往往也是浮于形式。有的教師甚至不怎么愿意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學生人數太多,弄不好學生上課紀律都控制不下來。小班人數少,教師可以將學生座位排成半環形。講臺放在最前面,有利于使用黑板和其他展示品,中間騰出很大活動場地,有利于組織各種活動。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可以多向交流。學生人數少,平均每課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時間較多。
三 小班化教育在利用自然資源條件上的優勢
走出課堂,體驗生活,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驗,在生活中學習,讓生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這是在大班教學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小班教學為走出課堂、在大自然和社會中進行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走出課堂,組織活動,管理是關鍵。學生可以每四個人一組,每組有組長,隨時保持和教師聯系。組長既是小管理者,又是小組活動的主要發起者。生物這門學科比較特殊,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可以開展的活動很多。如在學習“土壤中的小動物”時,如果一味地教授書本知識,學生會有枯燥無味的感覺。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校園的一個地方,如學校花園、操場等,讓學生自己捕捉小動物并觀察記錄動物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會使教學有趣得多。學生分組解決“小動物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和生活習性?”等問題。再如在學習“合理的膳食”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附近的超市,分析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讓學生設計自己喜歡而合理的食譜。組長注意協調本組學生的活動,有特殊問題及時向教師提出。走出教室,學生學得更有趣,教師教得更輕松。
四 小班化教育在批改作業方面的優勢
在大班教學時,批改到學生作業時,有錯的只是簡單地批改,除非嚴重時才會在作業上注明糾正要求。而小班教學中學生人數少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可以更多一些關注。小班化教學中,可以采用傳統批改和面批相結合的方式,面對學生不同的情況給予個別化指導。小班化使得學生的作業形式更為多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不同的作業,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基礎的習題或活動,學得較好的學生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習題或活動。這樣就不會讓基礎差的學生感到吃力,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學生數量不斷減少的形勢下,要讓學生在小班中更好地接受教育。小班化教學是確保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的有力措施之一,要利用小班化契機,積極創新,培養富于創造力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小班化”教育》編寫組.“小班化”教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谷力.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鄂艷.解讀我國小班化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