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教學最顯著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最大教學效果。有效教學主要是在從事教學活動特定的范圍和規律下,投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大效益來實現社會教學價值的一種教育活動。針對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來探究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一 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第一,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個角度分析教學,一般而言互動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所產生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與交流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能促進學生學習。但從目前的教學形式來看,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處于相對弱化的一面,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單方面講解或交流還不能達到最佳效果,需從單向轉向多向互動方面發展。
第二,目前教學還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而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應在教師的教學觀念中處于核心地位。從傳統的教學來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與教材合為一體作為中心點,學生一般是在教師的監護下進行學習,而自主學習相對欠缺,通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學習遏制了學生的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
第三,在教學方式上轉換性不強。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單向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講,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否全部聽懂和消化都是未知,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上克服難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不過,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不可完全否定,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可取之處。
二 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
第一,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相互聯系和溝通融合的交流活動,是彼此間相互溝通、學習和啟發的有效途徑。兩者于課程教學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分享彼此間解決問題之后的智力成果,能在學習領域上共同發展。
第二,學生成長應遵循客觀規律。為了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征來制訂教學方案,教學活動的開放要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潛力非常大,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使其在學習中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獲取成功。對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若在某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只要不是無法改變的問題都能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迎刃而解。學生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有個性的人,應給予學生表現自我的平臺,力求全面發展。
第三,組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是必要的,其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能為學生在豐富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提供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挖掘不同的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將教學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融合為一體,在實際中得到應用,能促使整合教學系統和模式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 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策略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主要是興趣化教學策略、生活化教學策略、信息化教學策略、探究性教學策略、專題研討式教學策略。
第一,興趣化教學策略是新課程標準中為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而提供的策略。興趣是引入學習的前提,該策略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所提升。
第二,生活化教學策略是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了解與貼近生活實際來學習,從而分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第三,信息化教學策略是建立在現代科學信息化技術上實施的教學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在信息接收中互動并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實際運用,培養創新思維。
第四,探究性教學策略主要是根據科學現代化的發展,引導學生走科學現代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提問。
第五,實行專題研討式教學主要是結合實際情況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探討,通過設置一系列新穎和有價值的探討性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尋找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或通過其他途徑得出答案,其間可以互動交流和談論,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即使答案存在著差異,最終還會分析其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明白誤點在哪個地方,以避免之后再出現類似的差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