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基礎性、工具性決定了教學過程中要打好基礎,激發興趣,通過引導學生在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培養和發展思維能力。
一 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主體能否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過程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根據不同的探究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激趣形式。
1.故事激趣,順勢而導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新課開始,我便讓學生聽錄音故事:有一位老爺爺把一塊長方形的地分給四個兒
子。老大分到這塊地的 ,老二分到這塊地的 ,老三分到
這塊地的 ,老四分到這塊地的 。老大、老二、老三都
覺得很吃虧,于是大吵起來。剛好阿凡提路過,問清爭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來。給他們講了幾句話,四兄弟就停止了爭吵。故事講完,老師順勢而導:“阿凡提為什么哈哈大笑?他對四兄弟說了什么話?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后,你們就會恍然大悟了。”
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自然導入新課,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打下基礎。
2.設疑激趣,引領探究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新課開始,我指導學生復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為本節課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提供了設疑的源頭。緊接著讓學生任意說幾個數,我迅速地說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學用筆算或計算器驗證。當學生說出的數都被我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時,學生露出了驚奇、疑惑、佩服的表情,個個躍躍欲試。學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我組織學生討論“39、1236”這兩個數能否被3整除。有的學生說:“能。”這兩個數確實能被3整除。但當我問道:“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學生百思不得其解。
設置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探究問題,能讓他們從驚奇中產生疑惑,在急于探求問題的情境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踐激趣,拓展延伸
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一課后,我問學生:“你們家現在的生活水平是小康還是富裕?想知道自己家各項生活支出占總支出的百分比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那回家后調查自己家上個月各項生活支出情況,查資料了解扇形統計圖的具體制作要求,從而制作出扇形統計圖。”
二 巧妙練習,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發展思維、形成技能、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中教師通過了解、分析、評價學生的練習過程和結果,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情,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最優化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1.導入練習,以舊引新
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通分”的知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
導入練習:比較 和 的大小,讓學生大膽嘗試,通過嘗試,
可得出以下幾種方法:(1)根據分數的意義比較大小;(2)化成小數比較大小;(3)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4)畫線段圖比較大小。教師根據以上幾種比較大小的方法,小結:
我們把 和 分別化成同分母的 和 的過程,這就是我
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通分。
這樣以任務作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開啟學生探索求知的智慧之門。通過設計以舊引新的導入練習,以舊知作為抓手,引導學生沿著具有一定坡度的舊知練習不斷遞進,層層深入,從而達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2.反饋練習,調控教學
如在教學“探索周期現象的排列規律”一課時,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理解得知“盆花每2盆一組,第15盆是藍花,列式為15÷2=7(組)……1(盆)”后,我立即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照上面那樣排下去,從左邊起第17盞彩燈是什么顏色?第18盞彩燈呢?
學生完成后,我讓同桌進行交換,指名匯報思考過程,發現有少數學生不知道怎樣根據余數來判斷燈的顏色。于是,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多請幾位優生來講他們思考的過程,以幫助學困生理解。
3.趣味練習,激活思維
習題要靈活新穎,有創新意識。一些開放性、趣味性習題,主要在于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如在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后,讓學生用這些平面圖形來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在學習了“素數和合數”這一知識點后,設計這樣的練習:“學號是素數的同學請站起來,學號既是偶數又是合數的同學請站起來。”這種游戲性練習能讓學生在愉快中鞏固概念,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課堂中的有效練習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巧妙地把握練習中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設計新穎靈活、貼近生活,有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開放性的數學練習,能使練習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做到激趣巧練的要求,并將其有機結合,才能以較好的效果全面完成數學教學認知、教育、發展三方面的任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