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素質教育是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新課改的主攻方向。而藝術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學比作一個民族的骨骼的話,那么音樂就是這個骨骼上的神經。所以,音樂學科的課堂教學也要實現均衡發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修養,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本文就筆者個人的感受,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如何均衡發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一 小學音樂教學中應限制專業式的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校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小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他們不惜代價地在那些被認為是有音樂潛質的孩子身上做文章,使一批孩子過早地開始遠離童年的快樂生活,每天在枯燥單一的樂器前度過。因而有必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盡量減少專業式的培養。
1.專業化教學忽略了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
專業的培養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往往孩子的愛好就被家長和老師以及同學們固定在音樂方面,他們沒有課余時間發揮和被培養其他的愛好。甚至有些家長采取強迫制度,讓孩子“加班加點”,對孩子“非打即罵”,造成“家庭關系緊張”,使孩子可能中途放棄音樂學習,甚至可能終生厭惡音樂,這就扼殺了孩子喜歡音樂的天性。
2.專業化教學損害了絕大多數孩子的音樂之心
專業化音樂教學的弊病在于傷害了大多數孩子的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剝奪了他們在學校這一舞臺上唱歌、跳舞的權利。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準備參加藝術節而編排一個舞蹈,我在每班里挑選一些漂亮的,身材修長的,最好是參加舞蹈輔導班的孩子。當開始選人時,孩子們都非常積極踴躍,舉手想參加,但最終因為人數限制,只挑選了二十人,當我說人數夠了不用再挑時,那些沒選到的孩子都垂頭喪氣,看得到他們的眼神,我很心疼。那些或胖或瘦或不漂亮或沒有經過專業舞蹈訓練的孩子,老師的這一平常的舉動,也許會影響他們對音樂、舞蹈的熱愛。
二 注重學科綜合,使學生均衡發展
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單一地去教授孩子唱歌和簡單的樂理知識,要提倡學科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使學生均衡化地發展。在學習過程中,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1.注重綜合藝術表現形式的滲透與運用
教師應當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音樂與舞蹈、美術、影視等藝術的聯系。如在欣賞教學《卡門》序曲中,全曲分為了三個片段,雖然三個段落的音樂,無論是節奏感的表達還是音樂形象的描繪都很形象、生動。可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聽不懂。于是,在聽片段音樂的過程中,分別為這段音樂配上相應內容的畫面,他們對曲子的內容的認識就會在聽與看中完成,這樣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音樂形象,感受音樂內涵。在理解了音樂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進一步表現音樂的內容,就會輕而易舉了。
2.在音樂教學中適當滲透相關文化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通過音樂可以感受一種文化,進而去了解一種文化;反之,通過文化,才可能真正地去體驗一種音樂,整體地去認識一種音樂。如在教唱《歌唱祖國》時,不僅教孩子們會唱、唱好,而且還對歌曲的作者、創作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一一做了介紹,啟發同學們思考唱歌聯想到了什么?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歌曲中的音樂知識如休止符、附點音符、力度記號、進行曲速度等。接著我又不失時機地利用教材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回想一年級學過的《國旗,國旗真美麗》,啟發學生重新編配動作,且歌且舞,以動激情,抓住愛國主義這個結合點,恰到好處地將兩個教材糅合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補充,使學生加深對歌曲的認識和熱愛之情。
3.加強音樂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音樂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幫人修身養性,想想看,現實生活如果沒有了音樂該是什么樣的?音樂就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音樂是作者的心聲,但同時也能讓聽眾奮進、進取。眾所周知,革命傳統歌曲是指歷史上那些激發人民革命情感的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抒發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豪情;鮑狄埃所作的無產階級戰歌《國際歌》,抒發了無產者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永遠革命的戰斗激情。這些歌曲曾經震撼一代人的心扉,激勵一代人奮勇向前,所以說音樂表現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認識,表現了人的精神。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相互聯系。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要實現均衡化、公平化,音樂教師就必須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充分挖掘優質教育資源,掌握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積極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改革之路和發展模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