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架式教學是基于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教學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模式。近年來,支架式教學在很多學科和領域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本文試圖從支架式教學的內涵入手,分析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進而提出其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幼兒園集體教學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62-02
一 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支架(Scaffold)本來是建筑術語,又譯作鷹架、腳手架,是建筑橋梁或樓房時給予的暫時性支持,當橋梁或樓房建成以后,就會撤掉這種支持。本文所涉及的支架主要是種比喻,是根據最鄰近發展區理論而形成的教學或學習模式。1976年伍德、布魯納、羅斯等人首先提出了支架概念,他們認為支架就是一種支持孩子發展的系統。把孩子看成是建筑物,如果這個建筑物順利完工并最終成為“擎天大廈”,孩子必須積極地構建、完善自己,而學校、家長、社會環境等外在條件也必須作為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統給予支持。羅森賽恩(Rosenshine)認為,支架式教學就是教師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為幫助學生解決獨自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提供幫助、支持的過程。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解析了教與學的關系。“教”是支持、引導、協助,而不是包辦代替、灌輸,教師是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意義的指導者、幫助者,而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知識傳授者;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引導、協助下逐步建構、內化那些能使其從事更高層次活動的思維能力、技能以及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是主動建構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支架式教學是一種“協助發現”的教學,它既不是靠兒童自己去發現知識,也不是教師的直接灌輸,而是在引導的基礎上通過兒童的獨立思考與探索去發現并習得新知識。
二 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一般認為,所學的知識和文化不是通過教師而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自己在一定的情境或者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在學習過程中借助其他人(如教師、家長或者學習伙伴)的幫助、協作以及交流,充分利用學習資料并最終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必須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搭建一個為學習者努力的支架和平臺,而這個支架必須有“情境”、“交流”、“協作”和“意義建構”,這也構成了建構主義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協作”是學習的過程和條件,而“意義建構”則是最終的目標。
2.最鄰近發展區理論
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是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在20世紀30年代研究如何正確兒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問題時最先提出的。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的智力活動中,面對要解決的問題和自身能力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也可以認為兒童發展是存在兩種水平的,一種是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另一種則是兒童尚未達到但有可能達到的水平。“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最鄰近發展區就是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把握好最鄰近發展區能加快兒童的發展。
3.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理論是美國著名學者齊莫曼等綜合了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教育學理論,進而提出的理論。自主學習與他主學習相對立,強調的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學習。自主學習理論主要是把分析學生的需要作為出發點,學生如何在自主學習中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教師或其他指導者的干預下,對學習資料進行搜集并且整合與自己相關的學習資源,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制訂學習計劃,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 支架式教學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腳手架的搭建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很多課程都可以進行腳手架的搭建,緊緊圍繞當前的教學任務,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來搭建概念的框架。教師可以把一個相對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步處理,并且逐步增加所學內容的難度和深度。例如,在學習唐詩時,教師可以先朗誦,然后在黑板上寫出每句的第一個字,后面的部分用橫線代替,然后讓幼兒進行填空,教師提示幼兒的教學環節就是腳手架的初步搭建完成,幼兒可以在這個腳手架的幫助下完成剩余的部分。教師以填空、提問等的方式由淺到深地搭建腳手架,最后再發揮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回答出上述問題的答案,教師最后進行點評。
2.支架式教學中的情境
在幼兒園的集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設備模擬聲音、設置懸念等搭建腳手架的方法設定一定的情境。例如,教師在進行“過馬路”游戲教學時,就可以讓幼兒在模擬的馬路中進行游戲,幼兒在投影下的馬路上,聽著在音箱放出的馬路嘈雜的聲音仿佛身臨其境,非常容易進入游戲狀態,教師在成功搭建這個情境中,講解交通知識就會得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3.對幼兒獨立探索的培養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適當地讓幼兒獨立思考、獨立探索。教師首先要進行啟發引導,明確探索的目標,進行適當地干預,再讓幼兒自己進入分析、思考的狀態。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由于數字比較抽象,教師可以用積木、水果等實物進行演示,然后把實物再發給每個幼兒,讓幼兒自己借助實物進行加減運算,以此來培養幼兒在數學課堂的自主性。幼兒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能刺激大腦的發育,并且讓幼兒在教師搭建的框架中獨立地得到進步和發展。
4.對幼兒團隊協作的培養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幼兒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三人五足”、“劃船”等游戲,教師首先講解游戲規則,為幼兒制訂一個游戲的框架,然后再對幼兒進行分組,進而開始游戲。在此期間,教師要在一旁觀察和組織場面,適當的時候可以進行干預。幼兒與同組的小伙伴共同協作時,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對彼此依賴感,這對幼兒的團隊意識培養非常有好處。當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要進行總結,對出色的團隊要進行表揚,同時分別讓每個人做出總結,剛開始的時候,幼兒肯定總結得不夠全面,這時教師就要加以引導,以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5.構建多種評價模式
給幼兒搭建一系列腳手架使幼兒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最后一個過程就是撤掉腳手架,而對幼兒學習進行效果評價就是撤掉這個腳手架的程序。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評價,比如,可以進行集體討論式、教師點評式等。而評價的主要內容就是看幼兒是否有自主學習的潛力、與其他幼兒配合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對所認知的事物有意義建構能力。教師在進行評價的時候要注意公平性和策略性。因為幼兒的內心很脆弱,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自尊心。構建出色的評價模式能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支架式教學是一種適合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為幼兒搭建一系列的腳手架,通過和幼兒的配合,確立起與幼兒之間愉快溫暖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合作中,教師通過適當的干預、幫助、指導,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提高幼兒的技能,讓幼兒勇于承擔責任,進而促進幼兒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南.幼兒教師應如何理解和實施支架教學[J].學前教育研究,2003(12)
[2]朱琳琳.關于支架式教學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4(10)
[3]邵小佩.幼兒園支架式教學模式探討[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