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界已將“蒙臺梭利”理解為一種觀念、教育模式和體系,教學實踐證明,其可從五個層面全方位地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兒童情感”是兒童思想、行為的核心,影響兒童的社會性行為;“混齡生活”是社會性的具體展示;“自由工作”是兒童個性融于社會性的基礎因素;“規則意識”是保證兒童個性融于社會的前提條件;“社會實踐”是兒童社會性的外在延伸。
【關鍵詞】蒙氏教育 促進 兒童 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63-02
關于社會性的定義,有兩點已達成共識,即:(1)社會性是社會生活中人所交往的產物,人在交往中獲得了社會性;(2)社會性是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和結果。作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所獲得的特征,社會性幾乎涉及了人身自智能以外的所有內容,因此,發展兒童社會性在兒童教育范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蒙氏教育是國際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博士,傾注了畢生精力創造的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目前,我們已經把“蒙臺梭利”理解為一種觀念、教育模式或體系。積極的社會性不只是讓兒童待在一起,它應在蒙臺梭利的班級里占主導地位。
在許多蒙臺梭利教室內,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們一個個互不干擾、互不影響地做自己的工作,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偶爾,當某個孩子表現出不夠專注、互不影響時,一旁的女教師便上前輕聲地引導……有人擔心這種教育是否培養兒童的社會性,是否適應21世紀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各種社會群體中充當著各種角色,表現著自己的社會性。你跟別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對別人的態度,你怎樣受別人的影響,你怎樣影響別人……所有這一切,都會表現出你自己的社會性,兒童也不例外。當我們透過兒童自由、有序地進行工作操作的同時,深入感受其工作的內在氛圍及其從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感、快樂感,那種擔心你就會認為是多余的,甚至會充分感受到蒙臺梭利的偉大及其成功。
教學實踐證明,蒙氏教育有助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本文擬從以下五方面來闡述。
一 兒童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是社會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兒童不愿上幼兒園,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園的環境和生活對兒童限制過多?;顒邮覂攘艚o孩子的空間很少,兒童每天的游戲由老師指定分配,兒童沒有選擇的自由。而在蒙氏教育中,教師為兒童所創設的是“有準備的環境”,不僅溫馨、美觀,而且給兒童以“家”的感覺,一切以兒童為中心,使兒童在活動時如同在家里一樣,可以自由選擇活動、地點、材料,真正成為家的小主人,獲得健康的情感發展。如在團體活動時,每當優美歡快的旋律響起,孩子們不由自主地舞蹈,盡情地表現,感受音樂之美,激起熱愛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心里想著別人,感受分享快樂無須訓誡說教;當孩子制作好食品時,可讓孩子請大家一起分享他做好的食品或將自己的作品送給別人;繞過別人的地毯走,不打擾影響正在工作的兒童,與同伴一起工作,可使兒童體會到團結友愛的快樂。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不難看出,蒙氏教育在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混齡生活
蒙臺梭利教育主張采取混齡制形式,即年齡跨越3歲的3個年齡組兒童生活在一個班級里,目的是為了促進集體生活的發展。從培養兒童社會性方面來看,混齡班起著突出的作用。它利用其中大年齡兒童的優勢,以大帶小,鼓勵年齡大的兒童主動幫助年齡小的兒童,并且充當活動的領導者,為其他兒童做出榜樣,同時年齡小的兒童向年齡大的兒童學習,從年齡大的兒童的工作示范中獲得靈感。
在傳統的教育形式中,兒童以年齡分組,同年齡的兒童生活在一個班級里。雖然同年齡兒童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那只是能力上的差異,極易使能力一般的兒童產生自卑,能力強的兒童有自傲的態度。但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正是由于年齡上的差異,兒童在很大的范圍內選擇自己的朋友,發現探索別人身上不同的特質,互相學習,在互動中彼此配合、彼此協助,培養“兄友弟恭”的情操。
三 自由工作
“只有自由的環境經驗才能使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泵膳_梭利看來:只有提供自由,兒童才能選擇最感興趣的活動經驗和材料,教師觀察兒童的興趣和活動,了解兒童的個性和發展,隨時改進環境以適應兒童的需要。
蒙臺梭利非常強調兒童的個性發展。個性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心靈、有一定的需要、潛能和敏感期,這些決定了兒童本身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兒童的個別差異很顯著,尤其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初入學的兒童,表現得更為突出。只有注意觀察兒童在個別活動中的自然表現,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因此,在蒙臺梭利教育中強調個人學習和個別工作。她認為個別工作可以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通過“有準備的”環境、自由的作業、教師的引導和同一“家”中不同年齡兒童的工作來培養集體觀念。
四 規則意識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社會性的發展終結在善于協調各種關系,并在一定社會秩序中達到相對自治,這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但是,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們過分溺愛孩子、過分保護孩子,致使孩子從小在家里就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地位,根本談不上發展平等自治的伙伴關系。但在蒙氏教育中,我們可以使兒童逐步體會到“規則”并非來自教師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兒童身上,對兒童進行管理,而是來自兒童內在目標感的發展,兒童的內在目標感源自集中精力的工作。
蒙氏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它最有特色的是教具的設計,每一樣教具都包含著各自的操作規則,只有嚴格遵循規則并正確地操作,教具才能發揮教育功能。為兒童準備適合其內部需要的學習材料,對兒童既有吸引力和刺激性,又促進兒童自由地從事各種工作,同時對兒童產生一定的限制。首先學習材料本身有一定的操作規則,兒童在操作規程中動作不符合要求就會出現錯誤,有了錯誤就要求兒童設法解決,這就促進了兒童對環境的內部適應力。其次,兒童在自由操作學習材料的過程中,要求兒童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如果經常維護環境的整潔和秩序,每樣東西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工作中必須小心地使用,注意不損壞,操作完收拾整齊放回原處,這樣別的兒童才可以使用。如果所需要的東西不在其位置上,就說明別人正在操作,自己要耐心等待。久而久之,兒童就會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通過蒙氏教育所獲得的規則意識,提高兒童專注做事的能力,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兒童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理解并遵守規則,以增強兒童的規則意識。在蒙氏教育里,兒童也可以自由地、主動地和同伴在一起活動。如照顧動植物、清理工作柜、制作水果拼盤等。這些外部的適應力都是在自由活動中依靠環境的秩序而形成的。發展兒童的社會性不能只著眼于表面的集體性,重要的是使每個兒童在自由交往中都意識到自己對公共利益應盡的責任,為兒童今后遵守社會規范、適應社會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就是讓兒童走入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目的是提高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從中獲得對社會的感性經驗。而社會交往能力,是人的社會性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與別人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運用口頭語言、身體語言、情緒和認識等方面的能力。如與別人說話時音量是否適中;與別人交談時眼要注視對方,不打斷別人的話等。凡是接受蒙臺梭利教育的兒童,就會天天生活在社會交往的氣氛里。如與別人合作完成工作;觀看別人的工作;給別人提供幫助;遇到困難請求幫助;和別人一塊聊天、一起分享零食等。
為了進一步發展兒童的社交能力,擴大兒童的社交范圍,我們開展了一些帶孩子走入社會的實踐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是所有教育活動所不能替代完成的,滿足了孩子的欲望,得到家長的好評,如《學習武警叔叔》主題活動共有三部分組成:(1)參觀軍營,觀看武警叔叔的訓練;(2)武警叔叔講故事;(3)武警叔叔教我學。主題活動結束后,孩子們久久不能忘記武警叔叔們,經常向爸爸媽媽或其他人員講述武警叔叔講述的故事,以及與武警叔叔在一起的情景,表演武警叔叔所教的本領等。有時誰的被子沒疊好,不用老師說,小朋友之間就會互相督促,幫助整理好;地面臟了,玩具亂了都會有人主動清理打掃。通過開展此活動,兒童的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增強了兒童的集體意識、組織紀律紀念。
綜上所述,“兒童情感”是兒童思想、行為的核心,影響兒童的社會行為;“混齡生活”是“社會性”的具體展示;“自由工作”是兒童“個性”融于“社會性”的基礎因素;“規則意識”是保證兒童“個性”融于“社會性”的前提條件;“社會實踐”是兒童“社會性”的外在延伸。蒙氏教育主要從這五個層面全方位地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有待于我們繼續研究,在今后的蒙氏教育中,我將把“社會性”繼續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從一點一滴的事情上,注意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21世紀的小主人。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