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曾說:“幼兒生來就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是在游戲中一天天地進步、成長起來的。在眾多的游戲中,角色游戲是最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戲,是幼兒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形式,是幼兒按照自己意愿進行的一種游戲。小班時期,是幼兒生活上的一個轉折期,在陌生的老師、同伴、環境中生活,是一種挑戰,為了讓幼兒與老師、同伴很快熟悉并建立感情,創設角色游戲是最好的手段,能讓他們在角色游戲中,模仿父母的行為、老師的語言、同伴的動作,讓幼兒感到溫馨并喜歡幼兒園。同時,教師應站在幼兒的視角,深入游戲,關注幼兒的活動情況,協調幼兒之間的矛盾,引領幼兒大膽創新、展現個性,從而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幼兒個性與能力的發展,捕捉幼兒快樂成長的點滴。
一 角色轉換,讓幼兒體驗愛的情感
角色游戲是幼兒樂意參與的游戲,但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對社會中的各種角色不會仔細觀察,最熟悉的是家庭生活中的角色,自己的爸爸、媽媽,抓住幼兒這個特點,創設以“娃娃家”游戲為主線,引導幼兒交流,就說“娃娃家”的“媽媽”吳××,她只知道給娃娃燒飯、燒菜,“爸爸”林××只知道打電話、玩電腦,他們都只停留在動作的交往上,沒有語言的交流,無法體現社會區域之間不同的關系,其原因是他們沒有掌握好交往性語言,在游戲中不知道要說什么?該說什么?為了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有話可說、想說,我也參與到孩子們的游戲中,引導孩子想想、說說“你們的爸爸、媽媽愛你們嗎?他們在家是怎么說、怎么做的?”由于孩子在生活中有各種愛的體驗,再加上老師的參與互動和引導,幼兒慢慢學會了交流,會說:“請進、請坐、愿意嗎?可以嗎?沒關系”……經過多次訓練,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在游戲中與人交往的交往性語言了。記得尤××剛開始當“娃娃家”“媽媽”時,只用一二句短句來交談:“你請進,你想吃什么?”說完就只顧自己去燒飯了,再沒有話了,隨著游戲逐步的深入,她能自然地用較完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了,你現在去做客,她就能先請你坐下,然后倒好茶,請你喝茶,又去端水果,讓你先吃,再問你,喜歡吃什么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兒能在寬松、自主的環境中游戲、交往,體驗了人與人之間愛的情感。
二 提供機會,讓幼兒快樂交往與合作
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較多帶有以“自我中心”的傾向,我們要幫助幼兒從自我中解脫出來,體驗關心和被關心的快樂,角色游戲是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最佳場所,如在“娃娃家”游戲中,思諾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游戲,我看到能干的欣怡正與孫瑜一起在整理廚房,把煤氣灶放好,把碗、筷分開擺放整齊,我提醒欣怡能請思諾到你家里做“媽媽”嗎?她聽后,馬上跑過去把她拉到家里,對孫ד爸爸”說:“今天思諾是媽媽,我做寶寶了。”思諾笑瞇瞇地走到歡歡家,和他們一起玩“娃娃家”了,可是,她就獨自燒菜、燒飯,一會兒燒好后就站在邊上看欣怡在與娃娃玩,欣怡看見她不說話,就對她說:“我們一起帶“娃娃”看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吧”,她邊看邊講,思諾在她的帶動下,也講起了喜羊羊的故事,兩個人的話很多,“爸爸”看見了,也跑了過來,他們玩得很高興,真的像一家人,孩子從角色游戲中提高了交往與合作的能力,體驗到彼此間的交往與合作帶來的愉悅。
三 經驗遷移,學會快樂生活的能力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他們不會進餐、不會洗手、不會穿脫衣服等,這些環節都需要老師的幫助。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游戲中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最好的教育契機。為此我們在“娃娃家”中放置了一些操作材料:幾套顏色、款式新穎的娃娃衣服,形象逼真的水池、大小不同的碗、盤、勺、鍋等,當幼兒見到了,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操作、擺弄,娃娃家的魏×ד媽媽”,她平時最怕的就是自己穿衣服,午睡起床,常常是等著老師、阿姨去幫她穿,你教她,她也不學,穿倒衣服就說:“老師我不會穿。”可到了“娃娃家”去,看見娃娃的漂亮衣服,就忍不住了,要去給娃娃穿,但又不會幫娃娃穿,急的請我幫忙,這時我便告訴她給娃娃穿衣服的方法,她邊聽邊做,我做一步她也做一步,她聽的可認真呢,幾次練習下來,她不但會給娃娃穿衣服,連自己的衣服也會穿了,每次給娃娃換好衣服就會大聲告訴大家“我又給娃娃穿新衣服了”。這種方法生動活潑、自然親切,既能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幫助幼兒將許多經驗和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使幼兒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學會快樂生活。
幼兒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起始階段,我們要借助幼兒最喜歡的角色游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發展社會交往的機會和交往環境,采取有效手段,及時捕捉幼兒的快樂成長點滴,為幼兒將來快樂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