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話是蘇州人日常交流的語言,是蘇州地方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承載者。但今天,越來越多的蘇州人不會說標準的蘇州話,特別是幼兒們,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蘇州話。因而要加強孩子學習蘇州話,讓孩子們說蘇州話像說普通話一樣流利。通過各種有趣的、朗朗上口的童謠來讓孩子們學習,讓幼兒感受到說蘇州話的樂趣。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孩子們學說蘇州話的情況,對幼兒進行一日活動中有機滲透方言教育的實踐研究——蘇州童謠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如何把蘇州方言滲透到一日活動中?通過什么形式來學習?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經驗。
一 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學說蘇州話
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養成一定的習慣,日常交流用蘇州話,例如:來園和離園時的問好(再見!以及每個環節中所要涉及的一些話語,做游戲、吃飯(用蘇州話來介紹今天吃的什么菜?“今早吃個啥個菜?”)睡覺、洗手、上廁所等,在每次的點名和談話中,都盡量用蘇州話來說,說的不好的地方,我們大家一起進行糾正,直到把蘇州話說標準為止。讓孩子們能夠沉浸在學說蘇州話的氛圍中,為后面學唱蘇州童謠、進行童謠的創編以及表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教室環境方面我們也進行了蘇州話的創設,墻上貼日常用語,例如:要安靜傾聽,排好隊不擁擠……就這樣孩子們對于一些常規性的用語能夠用蘇州話來說,真好!
二 蘇州童謠的歌唱、創編和表演
孩子們能夠用蘇州話來說一些簡單的童謠,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會把一些會念的童謠以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再次進行創編,孩子們的興趣高漲,例如:《兩只羊》孩子們都能夠用蘇州話來念,在念得朗朗上口的基礎上,再唱出來,再加上學過的歌曲的旋律,就成了一首好聽的蘇州方言歌曲。不僅可以唱出來,而且可以進行創編,在學習《兩只羊》時,孩子們知道由于兩只羊不肯讓對方,都掉下了水,經過對童謠的創編,最后兩只羊相互讓對方先過獨木橋,都能安全地過橋了。為了保持幼兒的積極性,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進行對蘇州童謠的表演,孩子們興趣高漲。在進行游戲和區域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會一邊念著創編的童謠,一邊進行表演。
一問一答的童謠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僅容易學,而且孩子們學習這種結構的童謠興趣比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童謠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幼兒,有趣味性的、情節性,適合于表演的童謠。例如:蘇州童謠《比尾巴》,內容是:“啥人尾巴長?猢猻尾巴長。啥人尾巴短?兔子尾巴短。啥人尾巴像扇子?孔雀尾巴像扇子。”孩子們不僅能用蘇州話來說,而且還能做出優美的動作,在這一基礎上,還進行了創編“啥人尾巴扁?鴨嚦嚦尾巴扁。啥人尾巴像把傘?松鼠尾巴像把傘。”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們一邊念童謠,一邊模仿著動物的樣子,收獲很大。
三 不同形式的蘇州童謠學習
1.孩子們之間學習
在形式上不是單一地僅老師教,孩子學的過程,而是讓孩子們來發揮主體作用,例如:請一些本地的、蘇州話說得標準的小朋友,讓他們來做“小老師”,教一些講得不標準的孩子,孩子們之間來進行學習,幼兒教喜歡這種方式,教學效果較好。
2.家長和孩子的互動
家長和孩子的互動不僅僅是在家里說蘇州話,我們特意在家長半日活動的時候,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學習了蘇州童謠《比尾巴》,讓家長一起參與這個活動,一起體驗。讓家長了解如何來學習蘇州話,對于孩子在家說蘇州話起到了一定地積極作用。
3.充分利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把平時教的童謠錄下來,放到家長經常看的安康家園上,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朗讀,孩子們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對于一些外地的孩子,我們會嘴對嘴的進行教學,對于其中的一些難點,一句一句的教,直到孩子念準為止。例如:我們班的王××小朋友,她是外地人,在念蘇州童謠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念“你”和“我”的時候,總是發音不準,因此我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現在她終于把“你”和“我”(倷、唔)能夠念準了,她自己會念了,也覺得很開心!
其次可以通過家校路路通、家長園地來讓家長了解如何來學習蘇州話。
從孩子們對蘇州話的學習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們還是非常喜歡的,我們會繼續讓孩子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學習,相信孩子們說蘇州話的能力會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