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廠供電課程是中職學校機電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它是多門課程的綜合應用。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教師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教材、多媒體、現場教學和綜合實訓的教學方法,來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工廠供電 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85-01
工廠供電課程是中職學校機電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主要講授工廠變配電所的設計和運行情況。本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應用范圍廣,綜合能力強。為了更好地結合中職生的教學現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從本課程的實際出發,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探討與實踐,將課堂、多媒體教學、實習實訓教學的教學方法綜合在一起,以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增強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實用性,提高教學質量
工廠供電是多門課程的綜合,選擇合理的教材能使課堂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應適應中職生的培養目標,突出課程的實用性,針對以后的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培養和理論結合實際能力的特點,教師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
例如在講解工廠電力負荷計算的二項式系數法時,可以引出提問:多組用電設備的計算負荷怎么計算?讓學生帶著問題找答案,以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解短路電流的計算時,可以提出:同一電阻或電抗值在計算低壓側的短路電流和計算高壓側的短路電流時不相同,需要進行等效換算嗎?為什么?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牢固的掌握知識點。例如在講授低壓電器時,應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進行各種開關電器的應用舉例,重點講解低壓一次設備的應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較少,教師應聯系實際的生產加以適當補充。例如低壓熔斷器式的刀開關安裝在低壓配電屏上,不帶滅弧罩的刀開關一般只能在無負荷情況下操作,作隔離開關使用。教學中應力爭理論結合實際,減少復雜公式的計算,突出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中職教育的特點,為今后學生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二 結合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將教學方法優化組合,根據教學內容和對象,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中職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習的注意力,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工廠供電是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課,在教學中如果只局限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就會有許多問題難以表述清楚,不但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理解遇到困難。教師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過電壓與防雷一節課時,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將避雷針保護的區域標出來,通過動畫的形式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授低壓斷路器過電流脫扣的動態原理分析中,如果采用傳統的講解方式很難表達一個完整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出現困難,而多媒體教學恰恰能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講授雷電過電壓這部分知識時,雷電波侵入變電所,運用多媒體課件表達就非常形象生動,可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掌握,這既加大了教學容量,同時還增強了教學效果。例如斷路器脫扣問題的教學分析,如果通過多媒體來解決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電路發生短路或過載時,不但可以演示低壓斷路器如何脫扣、觸電如何斷開的動態過程,而且還能很好地表達電磁系統的變化和熱元件變形的情況,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 結合現場教學,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由于工廠供電課程與實際生產緊密相連,除了理論教學外,還應該有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這門課的高壓和低壓成套配電裝置都是很具體的工廠電氣設備,例如在講解高低壓電氣設備一節課時,在校內實習基地以現場教學為主。讓學生結合現場來理解和消化書本上的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學生提問,教師回答,以加深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其認知能力。例如低壓成套配電裝置這部分內容,多媒體所能展現的知識局部的動作原理,如果展示所有的低壓成套配電裝置是如何連接的,畫面就不是很清晰,如果在實訓現場教學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對整體有印象后再進行停電、驗電,在確定無電的情況下讓學生對柜子進行現場觀摩。這樣直觀的教學能讓學生牢牢記住電器的動作原理,同時在實踐中掌握各個電器的應用和配合關系。
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培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的中職畢業生。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和直觀性,便于通俗易懂。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新形勢下,新科技不斷涌現,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地學習、探討、實踐和總結,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技巧,為創新型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