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大量的調查對云南中小學遠程教育的“一站九點”模式進行了回顧,結合案例總結了其成功的經驗,指出了其存在問題和改進方法。
【關鍵詞】遠程教育 “一站九點” 中心站 教學點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90-03
從2000年起,為推進西部地區的“農遠教工程”,由云南省電教館大力推廣的中小學遠程教育“一站九點”模式在云南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如今,云南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絡已遍布云南全省,并對云南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 “一站九點”的概念
“一站九點”是指云南省根據西部地區的“農遠教工程”的三種基本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發的一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
以下是“一站九點”模式中一個分支的結構圖:
具體的做法是在中央電教館的指導下,由云南省電教館組織,以地州電教館為依托,在縣鄉一級地區選定一所小學、中學或農職校,由地州教育局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行政撥款,投資約15萬元建立一個縣鄉級遠教中心站,每個中心站至少配衛星接收系統一套、電視機、錄像機、影碟機和計算機等設備,有的中心站還有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機房。一個中心站下建九個教學點,故稱“一站九點”,各個教學點分布到各鄉鎮,每個教學點至少配2萬元以上的設備,包括電視機、錄像機、影碟機和計算機等設備以及一間播放室。每年當地的教育局要對中心站和教學點進行考評并投入相應的維護運營費,以保證工作的良好運行。各個站點互相聯結,資源共享,形成一張遍布云南全省的中小學遠程教育的網絡。
我們可以看出,該模式實際上是我國西部地區“農遠教工程”中的三種基本模式結合的一個綜合體,其結構合理、管理嚴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經實地考察后給予的評價是:這是最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遠程教育模式。
“一站九點”模式雖然早期是由云南省創建的,后來在教育部和全國省市專家的指導下,逐步發展成為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模式。
二 成功的經驗和案例
回顧“一站九點”模式的歷史,我們歸納出它最突出的六大成功點:
1.培訓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提高他們的教育技術能力
在鄉鎮一級學校任教的校長和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就近到學習點或中心站接受培訓,開展教研,離土不離鄉,既方便又有效。“一站九點”模式的網絡還是西部地區“農遠教”工程的核心,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遠程培訓就依靠該網絡開展。主要的培訓和教研模式是: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機房﹢電子備課室。農村教師在這種模式下學習使用設備和獲取數字資源,教育技術能力得到提高。據統計,2000年至2012年間,95%以上的鄉村教師接受過至少一次遠程網絡培訓,全省中小學校長都接受過至少四次培訓。在這10多年間,云南農村優秀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比過去10年降低4.2歲,校本研究開展得十分活躍,這說明教育技術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民辦教師、鄉村女教師和一師一校的教師,在這個模式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有了改善。許多鄉村女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和出色的管理者,一師一校的教師也不再孤立無援,借助網絡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2.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縮小了城鄉教育的數字化鴻溝
相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邊遠山區學生的教育條件和教育資源都是較差的,數字化學習本來可以改善城鄉教育的剪刀差,可是由于山區的經濟欠發達,學生的家庭和學校承擔不了數字化學習的全部費用,勢必造成越來越大的城鄉教育的數字化鴻溝。在“校校通”工程的推動下,“一站九點”模式很好地整合了各種教育資源,提供了低價優質甚至免費的教育信息資源,讓山區的孩子們學會了獲取信息,利用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與外界交流,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城鄉教育的數字化鴻溝在逐步縮小。近10多年來,山區小學的輟學率已降低到10%以下,初中的輟學率下降到20%以下,據統計,2009年山區14歲以下女童的入學率比2000年高15.7%。我們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城鄉教育資源將逐步實現共享,教育公平將進一步得到體現。
3.為農民和鄉鎮居民普及文化和科技知識
這個功能的開發有一個典型案例:2000年,云南宜良狗街農職校師生養了一群豬,在老鄉眼里這群豬打豬仔時起就特別健壯可愛,半年過去了,小豬轉眼長成了半大豬,還是那樣的健壯活潑,而且比老鄉家同品種同齡的豬體型大、體重高。
當年8月份狗街豬瘟流行,老鄉家的豬紛紛染病,染病后很難治愈,病豬的死亡率很高,大家提到豬瘟都膽戰心驚,可是農職校的豬卻好好的,一頭也沒病,老鄉很納悶,為什么農職校飼養的豬不生病呢?于是有些老鄉就登門求教,農職校的老師告訴他們養豬要有科學的方法,并給他們觀看了養豬的教學片,教給他們豬瘟防治的方法。老鄉回去一試果然很靈驗,農職校養豬有套路的消息很快被傳開了,村長親自到農職校聯系,請求農職校給村民播放教學光盤進行培訓,幫助村民戰勝豬瘟,農職校欣然答應,隨后豬瘟很快被控制住了,到農職校觀看教學光盤和咨詢成了狗街村民的習慣。
不久,這個故事從狗街傳揚開去,引起了有關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重視,于是由政府牽頭,中心站和學習點與文化站和農科站聯手定期向農民和城鎮居民免費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由專職教師擔任主講,在多媒體教室里向民眾宣傳文化、衛生和科技知識。到了趕集的日子,中心站和學習點會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科普短片,趕集的民眾待集市散后會很積極地觀看。這些短片有預防艾滋病、預防流行性疾病、農作物栽培、養豬、吸毒的危害、家禽養殖、扎染工藝、文藝節目等。有時農職校的師生還到學習站實習,針對當地情況對作物栽培、牲畜和家禽養殖給老鄉做咨詢,必要時他們還會到田間和老鄉的家里實地考察并幫老鄉解決問題。有的農職校就是學習點,常年對外開展服務,電教館和中心站還制作了不少的科普專題片,這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曾受到來訪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亞太國際教育協會的專家們的一致好評,認為這是最能體現云南特色的大眾信息化教育形式。
4.搭建了邊遠地區與外界信息交流的橋梁
云南的少數民族眾多,很多山寨是在大山深處,交通和通訊不發達,信息交流十分不便,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很低,但有了“一站九點”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典型的案例是彌勒紅萬村,在2003年前沒有通公路和通電,在離村子最近的汽車站下車,還要走15公里山路才能到村里,村里只有一所小學,是在村中一個破舊的糧倉上課,校長、校工和教師只有一人,電是靠發電機發,每天晚上僅供應兩小時,自從在鎮中心小學建立了學習點后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2002年,紅萬村唯一的一名教師有機會到學習點參加培訓,利用學習的機會他向相關領導反映了他們村小學的困難,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鎮教辦的干事隨這位老師到紅萬村調查,并將這里的情況反映到縣里和省里,引起社會的關心,紅萬村被媒體從各個方面報道了,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于是紅萬村成為了當時網絡上點擊率很高的一個關鍵詞,海內外學者、攝影家和旅游者紛紛來到這里,許多熱心人為小學捐款捐資。2004年底,村里用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捐款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學校新增派了兩名教師,近年不斷有國內外的志愿者到紅萬小學支教,鄉里為他們修了公路,架通了電,村里有了衛星電視,紅萬村的民俗被人類學家攝制成了各種專題片,祭火的專題片在德國幕尼黑人類學的學術大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紅萬村紅了,村民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也隨之改善了,學校有了電腦,孩子們可以上網了。他們對山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孩子到城里上中學了,不久的將來還會到更遠的地方上大學,他們未來的生活肯定和他們的父輩不一樣,只有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才能真正保護和發揚他們本民族的文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遠程教育的學習點確實為改善農民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做出了貢獻。
5.為黨員和干部的培訓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中心站和學習點也是黨員和干部的培訓基礎,鄉鎮一級和村一級的黨組織經常利用遠程教育站點開展活動,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豐富了組織活動的內容,提高了黨員和干部的素質。在云南省委宣傳部和廣電局的支持下,各級電教館和中心站合作制作了大量有鄉土氣息的黨員教育片,如“建立一個場所,守住一塊陣地”、“孤膽英雄”、“奉獻不言苦,一心為群眾”和“福保之路”等電視節目,這些片子真實感人,深受黨員與群眾的歡迎,通過網絡可以很方便地觀看和下載,每個學習站都有光盤配發。
6.改善了跨境民族的教育條件,促進了邊疆的和平和安寧
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有56個少數民族,云南就占了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它的邊境線很長,并且和多個東南亞國家接壤,很多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居民的流動性很大,跨境民族的教育問題是一件非常困難且事關國家邊疆安全穩定的大事。“一站九點”模式使跨境的邊民能便捷地獲得各種信息,既方便了孩子學習,也擴大了邊疆人民的溝通交流。由于國內的教育條件比境外要好,很多邊民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了在國內長期居住,在國內投資建廠、購置商鋪和承包土地、山林等,他們安居樂業,辛勤地勞動,促進了邊疆的經濟建設與和平安寧。
三 存在的問題
雖然“一站九點”模式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初步形成了一些適合當地實際的教學方法,推動了民族地區教育、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中心站經費和設備投入不足,各學習點自身投入非常有限
遠程教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財力,縱觀近10年來云南中小學遠程教育“一站九點”模式的設備和經費投入,無論是中心站還是學習點,經費和設備投入都不足。首先,設備的更新、維護需要不斷有資金投入,如配置新的電腦桌椅,網絡設備和添置防火、防盜、防雷設施等。另外,管理也要投入大量經費。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創造,需要高水平人力資源的投入、計算機軟硬件資源的投入和資金的投入,而資源建設和服務支持體系的建設是發展遠程教育的重點。在資金不寬裕情況下,開展遠程教育目前還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有持續不斷的經費投入,而單靠教育行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開源節流,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2.遠程教育資源欠缺,針對性不強
雖然遠程教育提供很多教學資源,但真正本土化的資源卻很難找到,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教學資源很少,而且許多資源針對性不強,需要做進一步的修改整理,而部分教師的自身開發能力有限,導致應用效果不是很好。
3.對教師和管理者的培訓力度不夠
農村多數教師對電腦的操作不熟練,特別是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要盡快適應現代化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有部分管理者的理念和素質都有待提高。而在培訓上,培訓力度不大、不徹底,雖然“農遠工程”的各級各類培訓很多,涉及到教學理論、資源制作、教學應用和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非常系統和全面,但從相關的調研和文獻分析中發現,對大部分教師和管理者個體來說,個人接受的培訓卻是單次的和局部的內容,沒有進行從初級到高級的系統性、連續性的教學應用培訓。另外,評估制度不健全,培訓結果往往收效甚微。教師和管理者的培訓機制有待完善。
四 改進的方法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改進的方法:(1)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改變教師和管理者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2)挖掘本土的教學資源,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教學的資源開發研究,整合社會的教育資源,加強遠程教學資源的建設。(3)加大遠程教育經費的投入,聯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辦好云南的遠程教育。
五 展望
回顧云南省中小學遠程教育的“一站九點”模式的歷史,可以說:在過去的10年間,“一站九點”模式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農村綜合化信息服務平臺,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了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一站九點”模式的內涵和結構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將發展成為技術更先進、手段更多樣、范圍更廣闊、資源更豐富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今后也許“一站九點”模式會被新的模式所取代,但當我們提及中小學遠程教育時,人們會聯想到先進、豐富、開放、以人為本和功能強大等詞語。
參考文獻
[1]袁克定、宋宇.基于轉變學習觀的農村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J].中國遠程教育,2008(10):38~41
[2]劉興紅.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對城鄉教育數字鴻溝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2009(4):45~46
[3]汪穎.回歸生態的農遠工程教師培訓[J].中國電化教育,2009(1):51~54
[4]曾祥翊、莊秀麗、劉德亮.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教學的現狀、問題、對策及其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4(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