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個案,對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操作進行了探討和思考。筆者認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以“方法論訓練+研究性教學+專業技能測試”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為主線開展人才培養,能夠有效實現應用型人才素質、能力和知識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 應用型人才 培養 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01-02
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界定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能力本位的人才教育過程。歷史上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1)專才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前蘇聯為代表,其宗旨在于培養高級專家。(2)通識型人才培養模式,以美國為代表,它始于1917年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人文經典課”,其宗旨在于培養具有廣闊學術視野和科學思維的人才。
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培源曾指出:“大學任務是培養人才,這里有兩點必須考慮。其一,是社會需要;其二是必須按照受教育者的特點去培養,做到‘人盡其才’‘因材施教’。一所好的大學,就是要使這兩方面得到統一?!睉眯腿瞬排囵B模式是對專才型和通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實踐的整合,其主要內涵是在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上,以社會需求為主導,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迅速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和職業要求。
具體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我們結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地域、專業及人才培養的特點,確立了本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為:通過科學系統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公共事業領域的管理工作。專業培養特色為:面向黑龍江省、服務黑龍江墾區和農村,以方法論和通識教育為基礎,以研究訓練為核心,以實訓為提升路徑,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素質高、能力強的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具體目標包括素質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等。
為進一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多年教學實踐和社會反饋的基礎上,形成了“方法論訓練+研究性教學+專業技能測試”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社會需求為主導,因材施教為要求,研究性教學為手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 研究性教學視角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操作
1.基本思路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我們認為,研究性教學是充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方式,為此我們設計了“方法論訓練+研究性教學+專業技能測試”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研究性教學”,“方法論訓練”和“專業技能測試”為兩翼。其中,課程體系設計以方法論為指導展開相關專業課程。教學組織方面,主干課程采取“研究性教學”或“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技能測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強化應用型技能。三個環節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相互結合,最終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具體操作
第一,方法論訓練。方法論訓練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我們借鑒了劉道玉先生的設計理念,即以“方法論”為指導,建立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是科學方法論類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首先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建立科學思維模式;第二板塊是人文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高數),總體來講第二板塊是以通識教育為主;第三板塊是主修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第四板塊是實踐教育課(實習實踐課程)。此課程體系主要特點為:方法論指引,方法論的學習為學生建立科學觀念、形成科學思維,為后期在具體工作領域中的再學習奠定了扎實基礎。
第二,研究性教學。(1)教學內容方面,結合主干課程內容,設計若干議題(一部分由教師提出,一部分由學生研討后提出),涉及各類專業主干課程的專業問題。有的案例是給定問題要求回答,有的案例需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自主確定具體問題開展研究。(2)教學組織方面,教學班分成5人左右的若干研討小組,每個組需要完成個人研究、小組研討、小組陳述(包括現場問答、總結、組間互評等)、小組案例分析報告、個人總結等內容。個人研究需要閱讀規定數量的文獻,小組研究要形成小組文獻分析(綜述)及案例分析報告等。(3)教學方法方面,探究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等教學方法綜合使用。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輔助引導作用,具體過程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4)教學評價。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是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個人工作評價和研究小組評價。學生個人工作主要包括個人筆記、課堂表現、考勤、個人總結四項;研究小組工作主要包括小組研討記錄、小組文獻綜述及案例分析報告、小組陳述、小組總結等。另一方面是評價方法,一是打分,包括教師打分和學生打分;二是學生課程反饋,主要采取結業問卷的形式,按人才培養目標內容設計問題,總結學生反饋,以進一步修訂完善課程學習方式。
第三,專業技能測試。專業技能測試設計的初衷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測試和強化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具體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要求學生按測試要求搜集相關素材,素材中有數字、文本、圖表和圖片資料,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2)指導階段。由專業課教師進行業務指導,可結合相關課程教學過程完成相關內容,如課程結業設計、課程論文等形式。(3)實測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對一些基礎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分組進行,具體測試內容抽簽確定。另外,專業技能訓練以專業實踐實訓基地為依托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3.效果評價
“研究性教學+方法論訓練+專業技能測試”培養模式,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批判性和責任感,其特點契合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具體地講,該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第一,理念方面。該模式注重對思維和發展的訓練能力,特別是以發展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為核心。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研究過程,學生在掌握基本方法論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二,內容設計方面。該模式能夠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把各類有社會意義的科學問題作為學生開展研究的對象,有些問題已經有前期研究,需要學生進一步探討,有些是未有前期研究的新問題,需要學生開拓性地開展研究工作。這些激發了學生獲取知識、開展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三,方法方面。該模式是整合了多種方法的方法體系。在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啟發,運用問題教學、對話教學、研討教學、參與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能力。而具體教學過程的設計模擬了科學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如通過專題研討、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情景模擬、實踐操作和體驗、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研究、探索并解決學科或課程內容中理論前沿問題以及相關社會生活中現實問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協作能力和環境適應力。
第四,師生關系方面。改變傳統的師傳生學的被動局面,建立教師學生平等互動,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的分工合作關系。該模式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合作關系,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研究問題,在引導中育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第五,從學生角度看。整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中投入的精力約占30%~40%,課外約占60%~70%,需要在課外閱讀大量的文獻并組織多次研究活動,有效地督促了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雖然更緊張、更累了,但收獲更多、更全面了,覺得很有意思。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過程較完整地實現了最初設計的教學理念,學生在研究性教學和專業技能測試中發揮了較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被動、灌輸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激情被點燃,并在學生過程中主動思考提出了很多改進教學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三 進一步思考
該模式在實踐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反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1)研究性教學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課程進行文獻、研討等方面的更加充分的準備,以保證對學生研究的正確引導;(2)學生研究小組的引導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已習慣了教師主導的傳統方式,突然放開,有些學生會進入“放羊”的狀態,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監督;(3)專業技能測試的內容需要進一步拓展,結合專業實習基地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4)課堂組織需要更靈活,教師需要及時總結并增強控場能力。
“方法論訓練+研究性教學+專業技能測試”模式的開展,有針對性地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在后期的調研問卷中,學生對這種培養模式表現出極大的認可,認為對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社會適應力和職業適應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從長期看,研究性教學+專業技能測試模式將會進一步拓展應用的范圍,把更多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結合進來,以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該體系,最終達成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道玉.論大學本科培養人才的模式[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14)
[2]何云峰、馮敏星、郭曉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能力體系構建及教改路向選擇——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12(3)
[3]邱夢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為例[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2(2)
[4]戴躍儂、陸涓.研究性教學及其評估體系構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
[5]戴云龍.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研究性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