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方式有很多種,本文采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式,從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建筑的角度,剖析了其影響陜西人性格特征的方方面面,期望能夠讓外國留學生更易于理解陜西文化,理解陜西人的性格特征,由此而減少因為中西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一些誤解。
【關鍵詞】陜西人 性格 自然 人文 里坊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06-02
陜西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這里我們能夠找到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的足跡,我們能夠看到6000年前半坡文明的遺址。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等十三朝在這里建都,時間跨度一千多年,厚重的歷史讓陜西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沉淀。每個來到陜西的人都會感覺到歷史帶來的厚重感,同時也會感受到陜西人的敦厚、淳樸、粗獷、傳統保守的性格。筆者長時間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發現在外國人的眼中陜西也是如此,很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留學生因為這樣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慕名而來,秦磚漢瓦帶給他們的是一種視覺的沖擊,然而陜西人帶給他們的則是一種真實的感知。為了能夠讓外國人更加生動深刻地了解陜西文化,理解陜西人,本文主要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分析陜西人的性格特征,通過可以看到的古建筑來分析陜西人的性格特征,期望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滲透,進一步推進對外漢語教學。
一 自然地理環境對陜西人性格的影響
陜西簡稱陜或秦,早在西周初年,《國語》中記載,周王朝以“陜原”(今河南陜縣境內)為界,陜原以東為“陜東”,以西為“陜西”,所以陜西因此而得名,直至清改陜西省,至今未變,然而“秦”說法也是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地轄區主要在這一帶。陜西地處黃土高原,南北高,中部低,所以陜西北部高原地形尤為突出,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在歷史上,陜北屬于邊塞地區,地廣人稀,最早居住著不少游牧民族,在這個地區是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區域,曾經有很多少數民族和當地漢族在此雜居,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文化出現了融合特征,在這里生活的祖祖輩輩的人逐漸形成了粗獷、豪放、執著、古樸、豁達的性格,保留著游牧民族那種自由性格的印記,在那滿是黃土的高原地帶,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他們頑強、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西漢司馬遷曾說:“關中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讓關中平原在《史記》中得到了肯定的贊譽。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環境,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可抵御巴蜀、漢江,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使其成為固守難攻之地,所以長安曾經成為十三朝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因此,關中人的性格中除了粗獷、豪放、樸實以外,還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保守。秦嶺將陜西南北隔開,陜南北鄰關中,南接四川,因此形成了陜南人獨特的性格,既有北方的古樸與粗獷,豪放和熱情,又有南方人的秀美與機智,因此陜南人是黃土的性格和大山的性格的綜合體。
二 人文建筑對陜西人性格的影響
眾所周知,十三代王朝在陜西建都,“秦中自古帝王州”。陜西西安即長安,在漢唐時期是歷史上輝煌時期,漢唐的宮苑建筑都繼承了秦朝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钡娘L格,顯示出一種雄渾、宏大莊重的格調。西漢的長安城基本呈方形、正方向、經緯相等。在城市的外圍東西南北分別筑起城墻,但因為長樂宮和未央宮早已建成,所以部分城墻的修筑就要避開宮殿,略顯曲折。城墻全部用黃土夯筑而成,高度寬度分別都在12米以上,雖然沒有磚瓦建筑,但是格外堅固。城門也是城墻的經典之處,整個城門的間距隔道很遠,顯示出一種壯闊和雄偉。城門連接著各個街道,城內的街道或呈南北向,或呈東西向,形成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井然有序地相互交錯著。生活在長安城的人們就像這些建筑一樣,顯示出大氣、雄壯宏偉的氣勢,透著一種貴族的氣質,他們自信、堅強、豁達、直爽。
唐代宮殿大明宮繼續保持著那種宏偉壯闊的格調,群殿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布局協調,是大唐風范的典型寫照。唐代首都長安是中國古代最為壯觀的城市,城市營建規劃周密,棋盤形封閉式的里坊制度在那時已經比較完善。封建社會中階級對立和矛盾趨于明顯化,統治者們不是以服務的宗旨去治國,而要體現一種集權制的思想,更多是為了方便統治監管。所以,唐代的長安城比漢代的長安城更精密,一共一百零八坊,這些坊的具體分布情況是:“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潤?;食侵?,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周禮》九則之制”。統治者將一年四季,周禮文化都融入到這些建筑格局之中。目的非常明確,將禮法道德融入建筑中、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皇帝希望自己的臣民忠于他,這樣的隱形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性格。每個坊的面積不同,但都是以節約空間為主,十字、一字的格局,構成了長安城嚴密的細部格局。居民均住在坊里,以功能或居民的職業分區,都集中在里坊格局,縮減了居民的居住空間,但是長安的大街得到了擴展,東西南北縱橫交錯,方向筆直清晰,道路暢通無阻。這樣的一種里坊制的格局是統治者為了社會安定便于管理的一種強制性城市管理制度,給人以理性、嚴謹和秩序感,體現了封建集權為了嚴格社區管理而加以嚴整規劃的一種政治色彩。因此,生活在這樣的長安城中,人們雖然繼續保持著淳樸、敦厚、豁達、直爽的性格,但是又多了一份膽小與保守。
三 小結
自然和人文的影響共同造就了陜西人的性格特征,如果說黃土、平原沃野、大山讓陜西人有了淳樸、粗獷、不拘小節的性格,那么同樣漢宮、唐宮也讓陜西人有了敦厚、善良、簡單、直率、大氣的風范。自古以來陜西人剛毅寡言,驍勇善戰,忘生輕死,歷代出了很多的良將,如竇固、竇憲滅匈奴,唐代戰神李靖滅突厥等都印證了陜西人的性格特征。陜西人不論男女說話做事豪爽,嗓門大,很多外國人不能理解,其實這些都體現了陜西人豪放、大氣、直率、淳樸、敦厚的性格。然而,也有很多人也不理解陜西人不愿走出陜西,不愿改變,喜歡墨守成規的性格特點,本文也透過描述建筑的風格向大家闡釋了原因,長期以來封建統治者為了集中控制,通過里坊制的約束,經過了幾千年幾百年的積淀,影響了陜西人的性格,所以陜西人才會被人看做是不思進取、保守、墨守成規的人。筆者認為不論是建筑、服飾,還是地理風俗所承載的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文化,隨著朝代更替和文化變遷而不斷改變,因為這樣的淵源有著傳承的脈絡,理解了文化也就理解了人。對外漢語教師如果能夠通過這樣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式正確地引導留學生理解陜西的文化,那么不論是在教學中還是交際中只要能相互理解,就能減少誤解,從而進一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繼、周波等.里坊制度下的中國古代城市形態解析——以唐長安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6)
[2]王美子.隋唐長安城格局、遺存及標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3]張娜.唐代長安城內市民家庭與坊市的關系[D].曲阜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