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約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發揮的因素,主要包括學校對課程不夠重視;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教學方法、手段單一;課程考評機制落后;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對這些制約因素進行科學分析,有助于我們找到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教學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實效性 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09-02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中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能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有關精神,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各高職院校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均把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教學效果更是差強人意。筆者曾對常州工程學院2011級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在問及“你認為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____的課程?”時,27%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形勢與政策課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28.2%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值得印象深刻的;“你認為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好嗎?”僅有24.9%的學生認為好,其余的選擇了一般、說不清楚、不好……由此可見,形勢與政策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約著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呢?
一 學校對課程不夠重視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學校會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專業建設、技能培養和教育科研,而對于形勢與政策課這類公共基礎課則重視不夠,使得該課程不僅在教學上還是在管理上呈現出被邊緣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1)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往往會壓縮形勢與政策課的課時,很難保證教育部的要求每學期16個課時;(2)課程內容的安排上較隨意,缺乏系統性。很多高職院校一學期安排幾個專題講座,但專題內容涉及知識面較窄,各專題之間缺乏內在的關聯性;(3)班級安排時大多采用合班教學,兩三百個學生濟濟一堂,不僅課堂的紀律難以維持,就連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很難展開,教學質量當然大打折扣;(4)教學安排隨意性大,缺乏嚴格的教學質量監督,嚴重削弱了該課程的權威性。
二 師資力量薄弱
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知識體系全面、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是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時效性的關鍵。然而,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缺員的現象,很少有學校專門為形勢與政策課配備專職教師。該課程的教師隊伍往往是由概論課和思修課的專任教師、輔導員和外聘兼課教師組成,在知識結構、年齡職稱、教學水平等多個方面都參差不齊。具體表現為專任教師本身在概論課和思想政治道德修養課上就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真正投入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精力往往不夠;年輕輔導員由于閱歷較淺,對于重大理論問題吃不透、理不順,課堂教學缺乏感染力;兼課教師整體的專業素養不高,對于時勢的把握、政策的研究不足,教學易流于形式,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更有部分教師把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當做是完成一項政治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大講空話套話,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差。
三 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是制約形勢與政策課時效性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當問及“你到目前為止形勢與政策課的出勤情況”時,54%的學生選擇了“每次都去”,32%的學生選擇了“大多數去”,8%的學生選擇“偶爾去”。之所以會出現學生不喜歡上形勢與政策課、課堂出勤率低的原因是多樣的:許多高職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課不重視,他們認為只有掌握好專業知識與技術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學不學形勢與政策則無足輕重;有的學生感覺教師講課枯燥乏味,一點都不生動;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多種媒體來了解時政,沒有必要專門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即便在課堂上,有學生玩手機、聊天、睡覺,因為29%的學生認為“形勢與政策課重要,但沒必要花太大精力學”;48%的學生認為“不太重要,能拿到學分即可”。
四 教學方法、手段單一
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多樣的教學手段是良好教學效果的載體。當前,形勢與政策課大多沿用傳統式的課堂講授,教學手段單一、呆板。通常由教師主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形勢與政策課陷于空洞的理論傳授和簡單的時事信息發布而很難有吸引力。即使有課堂討論也沒提前精心設計,往往隨意拋出一個問題,結果造成少數人思考,多數人沉默。這樣一來,使得學生越來越不重視形勢與政策課,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部分教師雖然注意了方法的多樣性,但往往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情感的真誠投入和智慧的深入發掘,教學效果不理想也就在所難免。
五 課程考評機制落后
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的考核方法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課最終成績的構成,有12%的學生認為“應注重試卷考試”,25%的學生選擇“課堂表現”,15%的學生選擇“平時作業”,30%的學生選擇“日常行為表現”,48%的學生選擇“社會實踐”。而當前的課程考核方式簡單粗放,主要注重于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卻很少關注他們的日常行為、內在情感和信念是否發生了改變。通常所采取“一張卷定成績”或期末寫一篇學科論文決定學生成績的做法,很難保證成績的公平和教學的規范性,很多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理論課的學習認識不足,但對成績卻很“重視”,如果沿用傳統做法,很難實現課程的實效性。
六 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原有的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被打破,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蜂擁而至,在我國出現了各種價值觀、道德觀相互碰撞的局面。再加上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學生隨時隨地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一些原始的、未處理的抑或是人為歪曲的、富有蠱惑性的、帶有分化陰謀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畫面會趁機侵蝕訪問對象的思想,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排斥主流價值觀教育,這些都給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帶來了新挑戰。
總之,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缺失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承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大學生的尊嚴、情感和滿足大學生利益訴求,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形勢與政策教育取得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