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性和應用性是高職教育的特色,而在高職英語專業中,職業技術課程的“理實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體現了這一特色。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之一,這支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才質量。本文從職業技術課入手,探討了“理實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技術 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10-02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由快速增長轉向穩定發展,企業的發展目標由求速度變為提質量,由此帶來的對英語人才的需求目標也發生改變——由理論單技能型人才轉為實踐復合型人才。為了適應這個變化,高職院校做出及時的應對:調整英語人才培養計劃;整合英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英語校內外實訓基地;發展職業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我們欣喜地看到這樣的應對策略得到了企業的認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暴露出的問題尤為突出。
一 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建設動力不足
要實現英語專業的職業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就必須打造一支能夠駕馭實踐操作和理論授課的“雙能力”教師隊伍。這就需要國家、地方和院校對其進行政策和資金的投入來推進這支隊伍的建設。高職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得到國家的扶持,在之后的三十年里快速地發展,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但是高職教育畢竟起步晚,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度都低于其他高等教育,相應地在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扶持力度上還欠缺很多。尤其是高職英語專業作為學院的邊緣學科,不僅僅是國家和地方,院校本身的教師隊伍建設都不會將英語專業教師納入其重點培養的范疇內。
2.隊伍結構不合理
英語專業職業技術課程是基于英語基礎課程之上,與其他學科逐漸融合的英語職業核心課程,包含許多非英語專業的專業知識,而且實踐操作性很強,常規理論型英語教師很難勝任。一支能夠擔負起英語專業職業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任務的英語教師隊伍,應該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上形成梯隊,這樣才有利于這個團隊的可持續發展,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現有的隊伍都存在問題。
第一,知識結構。高職英語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具備職業性、應用性和復合性,即“雙師型”知識結構。但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師大都是碩士研究生,在校研修的都是學術性極強,偏重理論的文學、翻譯和教育學專業,這樣
的知識結構是不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很多教師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只能在入職之后開始研究職業技術課程,這樣便走了很多彎路。
第二,能力結構。高職教育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也就是說,高職教師既要有理論教學能力也要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可英語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基礎學科,要實現其實踐操作能力就比較困難。而且很多英語教師在入職之前沒有相關的行業經驗,理論教學能力尚可研究,但是實踐操作能力卻不能在學校或者辦公室里培養提高。
第三,年齡結構。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建校歷史不超過三十年,英語專業相對開設較晚,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化和斷層化。年輕化意味著教師缺乏足夠的行業經驗,沒有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師骨干,團隊缺少中堅力量。斷層化意味著教師整個團隊沒有經驗和技術的傳承力量,其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令人擔憂。
3.職業觀念理解不到位
高職英語教師接受4~7年普通學術理論教育,熟悉這種教育的特點、人才培養計劃、授課方式以及就業市場情況。但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有很多不同之處,高職教育以職業性和應用性為原則,要求教師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然而大多數的英語教師對職業技術課程的“理實一體化”的理解出現偏差,仍然停留在理論上,實踐教學難以實施。
4.授課任務重,科研能力薄弱
近幾年高職院校大量擴招,師生的配給比例失調,造成教師每學期的授課課程數和課時量多。在如此繁重的授課任務之下,教師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細致的科研調查,撰寫論文。
二 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基于高職英語職業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出現的若干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1.助推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保障
英語應用型人才已經得到社會認可,是目前就業市場炙手可熱的寵兒。要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一支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是必須具備的。國家和地方要解決人才市場的就業壓力,高職院校要提高自家英語人才的就業競爭力,就需要對這支隊伍進行政策性的傾向。細化高職英語教師培養細則,制定保障制度,將其與普通本科的英語教師培養分離開來,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高職特色的英語專業教師隊伍。
2.實現培訓多樣化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對于英語教師來說,培訓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職業觀念和職業技能。在職業觀念這方面,院校應該做定期的講座,請校內有經驗的教師以自身經歷為藍本,向其他教師,尤其是向新入職的教師講解職業教育的特點,尤其是英語的職業技術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體現在哪些方面。至于職業技能方面,從國家和地方角度來說,多舉辦一些高職類的英語教師培訓,為學校和企業搭建合作橋梁和提供政策性的保障;院校方面,鼓勵教師參加教育部和社會的培訓,建立教師輪職培訓制度。除此之外,院校應該積極聯系行業專家來校進行講座,或者聘用兼職人員對教師隊伍進行優化;對英語教師本人而言,職業技術課程涵蓋非英語專業知識,可以以教研室研討的方式,邀請相關教研室的專業教師一起探討以補充行業知識。通過培訓可以解決英語專業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問題。
3.教師實習基地建設
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大都面向學生,以培訓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主,少有專門面向英語教師的實習基地,即便是有也是水平參差不齊,培訓標準不統一。基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該針對自身開設的職業技術課程,聯系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設有針對性、高質量的教師實訓基地,分批選派教師到相關實習單位進行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英語專業師資隊伍的能力結構問題。
4.認定和考核標準量化
一支可持續發展的英語專業師資隊伍需要領頭人、中堅力量以及儲備軍。高職院校應該對現有的英語專業教師進行整合,根據教師的職稱、職業技術課程授課年限、實踐培訓成績、實踐和理論研究成果、相關行業權威認定證書以及在校內外主持參與相關實踐項目建設和科學研究結合來評定其“雙師”等級,制定合理可行的認定和考核標準,實行固定的考核制度。
5.公共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融合
行業英語的概念在高職英語教育中逐漸凸顯出來,這是一種介于專業英語和公共英語的新興職業英語。它是公共英語的延伸,也是專業英語的簡化,符合高職英語教育的特點,又適應目前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高職英語專業的職業技術課程亦屬于這一類,而教授這類課程的教師應該積極擴大自身的業務范圍,將公共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融合成行業英語教師,即能“理實一體化”地講授好高職英語專業的職業技術課程,實現高職英語專業的職業化和應用化。
6.提高英語專業教師科研能力
合理地分配教師和學生的比例,科學地安排教學任務,使教師在保質保量地完成授課之外,有精力和時間進行科研活動。院校也應該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學校,面向企業,主動開展科研服務,承擔科研項目,并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促使教師進行自我提升、自我發展。
總體而言,盡快地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職英語專業職業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師資隊伍,才能實現培養出具有就業競爭力的職業型和應用型的英語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一能.浙江省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雙師型”團隊建設調查與反思[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2]鄭淑媛.商務英語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問題[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6)
[3]董輔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職業技術,2009(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