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克己復禮”作為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對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產生著廣泛的影響,本文從“克己復禮”的內涵入手,吸取其精神內核,結合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試圖從自我的理性控制、現代禮儀規范學習、踐行仁者愛人三個方面探討“克己復禮”對于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啟示。
【關鍵詞】“克己復禮”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15-03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仍有廣泛的影響和頑強的生命力,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特別是他的“克己復禮”思想,要求與人相處時,言行舉止要合乎倫理道德和社會的各種規范,并以“禮”為標準,從而實現人際和諧。因此,采取辯證揚棄的態度,汲取“克己復禮”思想的精華,對當今社會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一 “克己復禮”的內涵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顏淵問孔子如何是仁?子曰:“約束、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語行動上符合‘禮’就是“仁”。有一天,都這么做了,天下人就會歸附到仁德那里去了,這樣做全靠自己,還能憑靠別人嗎?”
“克己復禮”的中心是歸仁,“仁”既是《論語》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必備的特征之一。怎么做到“仁”呢?孔子認為先要克己,“為仁由己”;后要復禮,以社會的禮制來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這就是“仁”。孔子指出了具體的做法,那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聽,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做。
1.“克己”的內涵
對于“克己”的認識,各有不同,朱熹在《四書章句》中說:“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朱圣人將可“克”釋為勝;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將“克”釋為“能”,將“克己復禮”中的“己復禮”釋為“自我復禮”。現代人普遍認為“克己”是對人性壓制與束縛,是以群體的禮壓抑個體的自由,是個體的意志對公眾意志的服從,這是對“克己”的誤讀。這種解讀的根源在于宋明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這與“論語”的本意是有所不同的。論語中“克己”更多的是指對自己的約束,以符合社會發展的“禮”作為約束的標準。因此,筆者認為這里的“克”是約束的意思。
那么“己”是指個人?抑或是自我?還是個人不合理的利益和欲望?近現代以來,對于自我的研究越發精細,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把“自我”分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儒學中的“己”也涵蓋了這三個部分,本能的自我,如“克己”“修己”“正己”等之中的“己”;自然的中性的自我,如“無友不如己者”“人人有貴于己者”等;道德的自我,如“得己”“立己”“在諸己”“求諸己”等。顯然,“克己復禮”中的“己”不是“自我”和“超我”,而是本我中非理性的成分,即不正當的私利和過度的欲望。
綜合來看,“克己”指的是約束、克制自我本身一些不正當的利益和過度的私欲。那么如何約束自己?其標準又是什么?在儒家看來,就是“禮”。
2.“復禮”的內涵
既然“禮”作為約束自己視、聽、言、行的標準,那么“禮”究竟指的什么禮?“克己復禮”中的“禮”是眾多研究爭議焦點之一,特別是近代中國,許多思想界大家,如李澤厚、任繼愈、楊榮國、匡亞明、蔡尚思等,將孔子講的“復禮”理解為“恢復周禮”。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克己復禮”屬于修身養性的道德倫理的范疇內,應從“修身之學”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而“復”不是所謂的返回、恢復之意,而是“實踐”和“履行”的意思;“禮”是君之禮、臣之禮、父子之禮、關于一般社會成員之間的禮等,是用來體現“仁”的精神,形成秩序、和諧、穩定的理想社會的行為規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孔子說的“禮”是在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人民困苦不堪的現狀的一種思考,相較他心目中社會安定、有序的西周社會,不得不說周禮確實是令人向往的。但用社會發展的眼光,“禮”既包含了“周禮”的成分,也包含在那個動蕩時代求得社會的安寧穩定、秩序、和諧所必需的社會行為規范的成分。今天看來,“克己復禮”中“禮”的現實意義更像是當代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為規范。
3.“仁”的內涵
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圍繞著“仁”而展開的,“仁”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仁”是一個總的道德范疇,其他的道德規范都可以視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仁”的核心是愛人,人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出發,愛己而愛人,推己及人。在“克己復禮為仁”中,“仁”是“克己復禮”的目的,是最終歸宿,離開了“仁”的指引,“克己復禮”將變得隨意和盲目。而“仁”不僅僅是“仁人”,還會使整個社會回歸到有序、樸實;不僅每個人到達“仁”的道德境界,也是人際和諧,世道清明的社會現狀。
孔子認為“禮”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外在表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由于“仁”是觀念的和精神的,是不可見的,而其表現形式“禮”卻是生動、具體的,缺“仁”則不“禮”,不“禮”亦非“仁”。只有通過“禮”的整合,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才能得以化解,減少摩擦和沖突,社會等級秩序才能得以維持,“仁”才能得以實現。
二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發展現狀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大學生人際關系是否和諧,不僅影響到大學生的人格完善,成長成才,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如今,“90后”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體,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信息時代,大學生人際關系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
1.道德意識下滑,交往雙方相互認同感減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價值觀念。大學生不再信奉中國傳統的價值取向,他們有更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價值,金錢的多少、權位的高低成為其判斷成功的標準,價值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了他們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可和踐行。雖然大學生們都懂得基本的社會公德,也知道要誠信交往、坦誠相待,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奉行雙重標準,忽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嚴于律人,寬以待己”。大學生道德水準的下滑,交往動機的功利化,雙方或沒有交往,或以利相交,交往雙方的認同感降低,影響了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
2.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沖突增多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是家中晴雨表,家長往往給予了他們極大地物質滿足和全部的愛。在與長輩交往中,往往照顧到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一方面養成了敢作敢為的作風,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另一方面也導致他們逐漸習慣于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與人交往更多地以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的實現為出發點,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導致人際交往沖突增多。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的“忠恕”思想正是大學生所缺少的。
3.自我約束能力差,人際矛盾激化
現在部分大學生主觀意識太強,過分強調自己的感受,重視個性的張揚,但往往規則意識不強,言行過激,更缺乏自我理性約束,嚴重影響了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同時自己也陷入了人際沖突之中。如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馬加爵案、藥家鑫案,以及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等,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現。作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法律威嚴、社會道德輿論的譴責,卻在關鍵時刻不能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給自己、他人和社會帶了巨大的危害。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大學生約束能力較差,往往只顧自己所求,不顧及別人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對方的反感,矛盾激化。
三 “克己復禮”對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啟示
“克己復禮”強調通過自我道德的提升,并在交往中做到坦誠、寬容、克制、體諒,從而實現人的自身和諧和人際和諧。現在看來,不論是其思想內涵,還是其實踐要求,對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強克己自修,學會理性控制
儒家把自我看作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主體,個人道德的修養、人際關系的和睦、社會的和諧都離不開主體的“克己”和“自修”。因此,“克己自修”是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前提條件。
首先,要克己修身。《禮記·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儒家認為,要達到“仁”,就要“克己”,并要身體力行,這樣才能言行合乎規范,做事合乎規矩。因此,大學生要不斷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提升思想境界;同時,要克服人性中最消極的東西,展示最美好的東西,為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克己修和。相比之前,現在的大學生有了更多的交往時間,有了更廣泛的社交對象,掌握了更多的知識,也擁有了更強的交往能力。同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遇到了更多的利益之爭,如評優、入黨等,對這些利益得之則喜,反之則怒,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就是社會對自己不公平,對同學、老師懷恨在心,言辭甚至行為過激,引起同學、老師間的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社會悲劇。因此,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情理交融,既要投入真誠的情感,又要懂得克制自己,不能為了私利而為所欲為。
2.加強禮儀學習,規范自己行為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到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既為人們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社會交往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因此,在繁雜的社會交往中,懂禮、守禮就成為人們交往活動的潤滑劑。
首先,增強禮儀規范意識。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必先有禮的修養。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更廣,交往內容更加豐富,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樣,快節奏、高頻率的交往溝通對大學生交往禮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識禮懂禮,遵禮守禮,才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次,加強禮儀規范學習。一方面,大學生要善于從傳統禮儀思想中吸取精華,將那些仍具有普遍意義的禮儀的合理內核提煉出來,使之成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的寶貴財富。另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現代社會對人們在禮儀方面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言行要遵循相應的“規矩”。此外,要把握“德”是“禮”的實質。禮儀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交往活動的行為規范,更是人們內在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水平的外在表現。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也就是說要推行禮、樂,必須具備“德”和“仁”。良好的儀表儀態、誠心誠意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表現的是與人為善的態度、善良的人性、規范的人倫、高尚的人格等道德本質。只有把握禮儀本身所內含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禮儀學習才不會拘泥于形式的繁文縟節。
最后,注重實踐,非禮勿行。禮儀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它的實行不僅體現在“禮”的觀念上,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禮”的行為上,即通過儀態、語言、動作和活動表現出來。大學生要增強禮儀規范意識,加強學習,了解現代的種種禮儀要求,并在內心認可和接受。同時,在實踐中要加強自律, 將“禮”變成行為,將“禮”變成習慣,使大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職業生活等各個領域都能懂禮受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踐行“仁者愛人”,實現人際和諧
儒家的“仁”不只是個人修養問題,而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既包括了個人身心的和諧,也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大學生要以“仁愛”作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情感基礎。
首先,要懂得尊重別人。孔子曰:“仁者,人也。”(《論語·雍也》)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必須要懂得尊重別人,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交往對象,不論其地位高低、身份貴賤,要善于發現交往對象的優點,從別人的優點中吸取精華,從別人的缺點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對人言行一致,真心實意,用一顆真心去感染對方,帶給對方快樂。
其次,要學會愛人、助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闡述了“仁”的本質。孟子曰:“仁,人心也”,并強調“惻隱之心,人之端也”,概括了在人際交往中奉行仁愛之道的內在根據。魯迅也曾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幫助他所愛的人,最好不要隨便談什么愛與不愛。”愛人本身就包含著助人之意,不僅是一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學生在交往中,要有同情心,要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將愛由自己、親人而擴展到人際交往中的同學、朋友、老師等。在關心、愛護別人的同時,還要樂于助人。
最后,要善于推己及人。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提倡“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既是個人內在仁愛之情的推衍,也是以自身利益和需要推斷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為行為取舍的標準。因此,大學生在與人交往時,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不苛求于人,自己追求、希望得到的東西,應積極使別人也同樣得到。自己厭惡、否定的,一定也不要施于別人。
注 釋
①陳瑛.克己復禮與公民道德建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
②③④趙書妍、李振宏.“克己復禮”的百年誤讀與思想真諦[J].河北學刊,2005(2):12、14、19
⑤⑦袁紀瑋.孔子“克己復禮”和諧意識的現代啟益[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7(2)
⑥史仲文、陳橋生.中國文化(王國政譯)[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
⑧蔣璟萍.我國禮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3)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肖雁、孫熙國.修己安人:《論語》[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0
[3]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4]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高照〕